
[melonymy] 一種修辭方式,不直接把所要說的事物名稱說出來,而用跟它有關系的另一種事物的名稱代替它。如:“紅領巾參加植樹勞動”中的“紅領巾”就是代替“少先隊員”
修辭學辭格之一。甲乙兩種事物性質不同而仍有某種關系,利用這種關系,以乙事物名稱來代替甲事物的修辭方法,叫做借代。如: 三國 魏 曹操 《短歌行》:“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此借造酒者之名代酒。《三國志·蜀志·馬良傳》:“ 馬良 字 季常 ……兄弟五人,并有才名,鄉裡為之諺曰:‘ 馬氏 五 常 ,白眉最良。’ 良 眉中有白毛,故以稱之。”此借人之面部特征代人。 宋 陸遊 《花時遍遊諸家園》詩之八:“常恐夜寒花索莫,錦茵銀燭按《涼州》。”此借地名代其地所出樂曲。 朱自清 《論雅俗共賞》:“不過 黃山谷 雖然不好懂, 宋 詩卻終于回到了‘做詩如說話的路’,這‘如說話’的确是條大路。”此借“黃山谷”代 黃山谷 ( 黃庭堅 )的詩。
借代是一種常見的修辭手法,其核心在于通過事物之間的相關性,用替代物指代本體。具體來說:
定義與原理 借代不直接說出事物名稱,而是借用與之密切關聯的另一事物名稱代替。例如用"筆墨"代寫作(工具代行為),"白宮"代美國政府(地點代機構),這種關聯可能是整體與部分、特征與本體、工具與用途等關系。
主要類型
與借喻的區别 借代強調相關性(如"白宮發言"),借喻強調相似性(如"月亮像銀盤")。前者是"代而不喻",後者是"喻中有代"。
表達效果
這種手法在古典詩詞和現代文學中廣泛應用,如李清照"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中,用顔色特征"綠""紅"代指葉與花。理解借代需要結合具體語境分析事物間的内在關聯。
借代是指在詩詞、文學作品中使用形象、詞句等表達隱含的含義和意蘊。
《借代》這個詞由辶和代兩個部首組成,拆分後的筆畫分别是3畫和5畫。
《借代》一詞最早出現在古代《左傳》中,後來逐漸被用于文學批評、修辭研究等領域。
借代(繁體字:借代)
在古時候,漢字“借代”的寫法可能和現代略有不同,但具體寫法需要通過進一步的研究才能得出準确結論。
- 詩中常用花與女子作為借代,表達愛情的美好與多變。
- 文學作品中通過借代手法,巧妙地傳達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 借題發揮:指在創作過程中靈活運用已有主題來開展新的創作。
- 指涉:是修辭手法中一種借用外部事物的加以說明、點撥内部事物的方法。
- 比喻:通過寓言、暗示等方式,借用生活中的具體事物來表達抽象概念。
- 暗喻:在修辭表達中使用隱晦的意象來掩飾真正意圖。
- 直白:直接明了地表達出真實的意思,沒有使用任何修辭手法。
通過以上内容,可以對《借代》這個詞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有個初步的了解。【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