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旄節的意思、旄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旄節的解釋

(1).古代使臣所持的符節。用作信物。《史記·秦始皇本紀》“衣服旄旌節旗皆上黑” 唐 張守節 正義:“旄節者,編毛為之,以象竹節,《漢書》雲‘ 蘇武 執節在 匈奴 牧羊,節毛盡落’是也。” 宋 梅堯臣 《送馬仲塗司谏使北》詩:“每逆龍鱗司諫諍,又持旄節使 陰山 。” 明 夏完淳 《大哀賦》:“ 蘇屬國 之旄節終留, 庾開府 之江關永棄。”

(2).鎮守一方的長官所擁有的節。 唐 李嘉祐 《送從弟歸河朔》詩:“諸将矜旄節,何人重布衣。”《新唐書·楊汝士傳》:“ 開成 初,繇兵部侍郎為 東川 節度使。時 嗣復 鎮 西川 ,乃族昆弟,對擁旄節,世榮其門。”

(3).指仙人所執紫毛或青毛之節。 唐 王維 《送方尊師歸嵩山》詩:“仙官欲往 九龍潭 ,旄節朱旛倚石龕。” 趙殿成 箋注:“《真誥》:‘ 老君 佩神虎之符,帶流金之鈴,執紫毛之節,巾金精之巾。’《紫陽真人内傳》:‘ 衍門子 乘白鹿,執羽蓋,杖青毛之節,侍從十餘玉女。’”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旄節”是中國古代重要的信物與權力象征,其含義和用途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一、基本定義

旄節(máo jié)是以牦牛尾為裝飾的符節,主要用于以下場景:

  1. 使臣信物:古代使臣出使時持此作為身份憑證,象征帝王授權(,)。
  2. 軍政象征:鎮守一方的長官(如漢代刺史、唐代節度使)持節以代行皇權(,)。
  3. 神話意象:道教文化中,仙人亦執紫毛或青毛之節,象征超凡地位()。

二、形制與功能


三、演變與關聯


旄節融合了政治權威、外交使命與文化信仰,其形制與使用場景反映了古代中國的禮制傳統。如需進一步了解“節度使”等衍生制度,可參考權威曆史文獻(如《漢書》《新唐書》)。

網絡擴展解釋二

旄節的意思

旄節是指古代用作旗幟标志的一種裝飾品,也可以用來指地方行政區域的标志或表示行列隊伍的旗幟,通常由長達數米的帶狀物制成。

旄節的部首和筆畫

旄節的部首是方字旁,旄節共有10個筆畫。

旄節的來源

旄節最早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商周時期的一種旗幟裝飾。它在古代常被用來代表君主的權力、軍隊的力量或某一部族的特殊意義。

旄節的繁體字形

旄節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旄節」。

旄節的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中,旄節的寫法有些許變化,采用的是「旄戈」而非現代常見的「旄節」。

旄節的例句

1. 華燈初上,街道兩旁都懸挂着五彩斑斓的旄節。

2. 他手持旄節,帶領隊伍莊重地行進。

旄節的組詞

組詞:旄旗、旄勉、旄頭。

旄節的近義詞

旄旗

旄節的反義詞

平旄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