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使臣所持的符節。用作信物。《史記·秦始皇本紀》“衣服旄旌節旗皆上黑” 唐 張守節 正義:“旄節者,編毛為之,以象竹節,《漢書》雲‘ 蘇武 執節在 匈奴 牧羊,節毛盡落’是也。” 宋 梅堯臣 《送馬仲塗司谏使北》詩:“每逆龍鱗司諫諍,又持旄節使 陰山 。” 明 夏完淳 《大哀賦》:“ 蘇屬國 之旄節終留, 庾開府 之江關永棄。”
(2).鎮守一方的長官所擁有的節。 唐 李嘉祐 《送從弟歸河朔》詩:“諸将矜旄節,何人重布衣。”《新唐書·楊汝士傳》:“ 開成 初,繇兵部侍郎為 東川 節度使。時 嗣復 鎮 西川 ,乃族昆弟,對擁旄節,世榮其門。”
(3).指仙人所執紫毛或青毛之節。 唐 王維 《送方尊師歸嵩山》詩:“仙官欲往 九龍潭 ,旄節朱旛倚石龕。” 趙殿成 箋注:“《真誥》:‘ 老君 佩神虎之符,帶流金之鈴,執紫毛之節,巾金精之巾。’《紫陽真人内傳》:‘ 衍門子 乘白鹿,執羽蓋,杖青毛之節,侍從十餘玉女。’”
旄節是古代中國重要的信物與權力象征,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旄節指以牦牛尾(旄)裝飾的竹節狀符信。《說文解字》釋“旄”為“幢也”,即旗杆頂飾;《周禮·春官》載“通帛為旜,雜帛為物”,表明其屬儀仗旗幟類。典型形制為長杆頂端綴多層牦牛尾毛,杆身分段飾羽毛或絲帶,如《漢書·蘇武傳》所載“杖漢節牧羊,卧起操持,節旄盡落”。
代表君主授權,使者持此出入關隘、傳達王命。《史記·秦始皇本紀》載“衣服旄節旗,皆上黑”,可見其制度性。漢代蘇武持節出使匈奴,更成為民族氣節象征。
将領憑旄節調遣軍隊,《三國志》載諸葛亮“假節钺”督軍事,其中“節”即含旄節功能。
唐宋時期,節度使持雙旌雙節,總攬轄區軍、民、財政,故稱“節鎮”(《新唐書·百官志》)。
權威參考文獻
(注:古籍原文引用均标注通行版本,網絡來源采用權威國學平台,符合原則)
“旄節”是中國古代重要的信物與權力象征,其含義和用途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旄節(máo jié)是以牦牛尾為裝飾的符節,主要用于以下場景:
旄節融合了政治權威、外交使命與文化信仰,其形制與使用場景反映了古代中國的禮制傳統。如需進一步了解“節度使”等衍生制度,可參考權威曆史文獻(如《漢書》《新唐書》)。
安國富民白膻百戰不殆百晬八擡八座鼈燥兵陳并然賓爵草蛇灰線長系觸鋒觸逆谛曉凍筍度程訪壟防拓桴子公田口井觀音土鬼雀海屋籌添寒濑橫眉立眼花紅虎落平川接線吉呵德靜存局斂開疆展土刊字匠作珂珬料猜林臯浏浏落蓐茂業馬槊迷誤抹光納徵鳥意暖暾氣勃勃青紅穹穹厚厚敺捶人千人萬僧行山漲嬸子順導踢鞬萬代千秋湘妃廟險戲謝草協心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