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紮緊套褲腳管,以便騎乘。亦泛指戎裝。《宋書·沉慶之傳》:“ 湛 被收之夕,上開門召 慶之 , 慶之 戎服履靺縛袴入。”《隋書·禮儀志六》:“車駕親戎,則縛袴,不舒散也。” 清 吳偉業 《楚兩生行》:“途窮重走 伏波 軍,短衣縛袴非吾好。”
縛袴(fù kù)是中國古代服飾中的一種特殊褲裝形制,特指褲腿末端用帶子系紮收緊的褲子,主要流行于南北朝至隋唐時期,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實用功能。
根據《漢語大詞典》,“縛袴”指“以帶束紮褲腿的褲子”。其核心特征在于“縛”,即用繩帶将寬松的褲腳紮緊,形成“上寬下窄”的樣式,既便于活動,又能防風保暖。
起源與流行時期
縛袴興起于魏晉南北朝,常見于軍事服飾。《南史·韋叡傳》記載軍人“乘素木輿,執白角如意,以麾軍,衣帛布衣,加白袷、縛袴”,反映了其作為軍裝的實用性。唐代延續此制,《舊唐書》亦載宮廷儀衛“紫衫、金帶、大口袴,錦縛袴”的裝束。
形制與穿着方式
袴(同“褲”)為無裆或開裆的套褲,需搭配胫衣(套腿)或裙裳。縛袴在褲腳處縫制袴口(帶圈),穿時以錦帶或絲繩穿過袴口交叉系緊,形成束腿效果(圖1)。材質多為織錦或缯帛,彰顯身份。
實用價值
束緊褲腳便于騎馬射箭、行軍作戰,同時避免北方風沙灌入,兼具保暖性。唐代壁畫中騎兵、儀衛普遍着縛袴,印證其軍事用途。
社會身份象征
隋唐時期,縛袴成為宮廷侍衛、武官儀仗的标配。《新唐書·儀衛志》描述禁軍“繡袍、五色帶、金帶、烏皮靴、錦騰蛇、縛袴”,凸顯威嚴。士庶階層則多用于出行或勞作。
藝術表現
敦煌莫高窟壁畫、唐墓陶俑中常見縛袴形象,如陝西乾縣章懷太子墓《儀衛圖》中衛士所着,為研究古代服飾提供了實物依據。
宋代以後,合裆褲普及,縛袴逐漸退出日常。但其束腿設計仍影響後世服飾,如明代“綁腿”和戲曲中的“箭衣縛褲”造型,保留了曆史遺風。
參考來源:
“縛袴”一詞在曆史文獻和現代解釋中有兩層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
字面本義
指古代将褲腿紮緊的裝束,常見于軍事或騎乘場景。這種設計便于行動,多見于戎裝(如《宋書·沉慶之傳》記載沈慶之“戎服履靺縛袴入”),後來也用于形容帝王親征時的裝束()。
引申比喻義
現代漢語中,“縛袴”被引申為成語,比喻身體或行動受限制的狀态。例如形容人陷入困境無法脫身,或組織發展受外部約束()。
發音差異說明:
曆史文獻中多注音為“fù kù”,而部分現代詞典标注為“fù kū”,可能與方言或古今語音演變有關。建議根據具體語境選擇讀音。
應用示例:
清代吳偉業《楚兩生行》中“短衣縛袴非吾好”,既描述裝束特點,又暗含對自身境遇的無奈,巧妙結合了本義與比喻義。
愛鶴失衆白蟻争穴闆榦半月鸨兒背畔匾壺辨絜邊宇不衷纏絡朝鷄黜邪崇正爨饋盜帑倒杖大勳對年敦庬風罏服辭附送幹燥症遘愍環暈華簪降居郊筵金堦津橋局地決事濬洫居士駒隙亢怫懬廢枯荄枯喉蓮根領料零錢弭難木閘歐冶劍慓果千切權傾中外讓德身受世法屬對所見略同特急佻姣挽送溫裕饷宴遐胄稀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