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碌碡。 元 盧摯 《折桂令·田家》曲:“小二哥昔涎剌塔,碌軸上渰着個琵琶。”《醒世姻緣傳》第七九回:“分付已完,這牛順馴而去。那日正在打場,将他套上碌軸,他也不似往時踢跳,跟了别的牛沿場行走。”參見“ 碌碡 ”
“碌軸”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語,具體解釋如下:
碌軸(拼音:lù zhóu)指一種傳統農具,又稱“碌碡”,主要用于碾壓谷物(如豆、麥)脫粒或平整場院。其主體為石制圓柱體,中間略粗、兩端略細,可通過牲畜牽引滾動工作。
元代盧摯《折桂令·田家》中描述:“碌軸上渰著個琵琶”,此處“碌軸”即指農具,側面反映古代農耕場景。
部分地區稱其為“石磙”“石碾”,屬同一類農具的不同名稱。
個别資料提到“碌軸”可形容“事情順利”(如、5),但此用法未被權威詞典廣泛收錄,可能為地方性引申義或誤傳,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提示:如需了解更詳細的農具演變或方言差異,可參考《漢語大詞典》及地方農耕文化資料。
“碌軸”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用作形容一個人或一件事物忙碌、不停地運動或旋轉。它可以指忙忙碌碌、東奔西跑的景象,也可以泛指忙碌的工作或生活狀态。
漢字“碌軸”可以拆分為“石”、“車”與“軸”三個部首。它的總筆畫數為15畫,其中“石”部首的筆畫數為5畫,“車”部首的筆畫數為7畫,“軸”部首的筆畫數為7畫。
“碌軸”一詞的來源較為明确,最初出自《齊民要術》,是中國古代一部著名的農學典籍。在這本書中,“碌軸”是指用于石磨的磨石旋轉的機械裝置。“碌軸”在演變中漸漸被引申為形容辛勤勞動、不停運動的場景。
關于繁體字的表達,《碌軸》通常以「碌軸」來表示。
古代漢字寫作中,碌軸的寫法多種多樣。例如,清代《康熙字典》中“碌軸”的字形為「瞉龥」,而另一種古代字典《說文解字注》中将其寫作「碌辰」。這些古代寫法在演變和整合中逐漸統一為現代常見的符號「碌軸」。
1. 他一天到晚忙得像個碌軸,從早忙到晚。
2. 城市裡的交通擁堵,汽車都堵得像一條碌軸。
1. 組詞:碌碌無為、忙碌、軸心、磨軸。
2. 近義詞:繁忙、嘈雜、喧鬧。
3. 反義詞:閑適、甯靜、悠閑。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