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指官兵的俸祿和糧饷。 清 劉獻廷 《廣陽雜記》卷二:“各省駐防及緑旂官兵俸餉共一千三百四十九萬二千七百五十五兩。”《清通典·食貨四》:“惟 浙江 駐防官兵,仍照京制支領俸餉,不給田地。”《清續文獻通考·國用十二》:“京城八旗官兵俸餉由八旗俸餉處專覈。”
“俸饷”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fèng xiǎng,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指古代官員和士兵的薪資及糧食供給,包括俸祿(金錢)和糧饷(實物)兩部分。其中:
字詞結構
由“俸”和“饷”組成,分别對應官員的薪俸與軍隊的糧饷,合稱後泛指官兵的待遇。
曆史背景
清代文獻中多次提及該詞,例如:
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古代官兵的薪酬制度,強調薪資與實物供給的結合,常見于曆史文獻或相關研究。
現代語境中,“俸饷”已不常用,主要用于學術讨論或曆史類文本。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朝代俸饷标準或發放形式,可參考《清史稿》《廣陽雜記》等古籍。
《俸饷》一詞指代着人們獲得的工資、薪水或報酬。
《俸饷》一詞由“人”和“⺈”兩個部首組成,共有10筆。
《俸饷》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其中,「俸」意味着補貼或報酬,用來支付官員或公務員的薪水。而「饷」則指食品或口糧,也用作報酬的一部分。
《俸饷》的繁體字為「俸餉」。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俸饷」的寫法略有不同。其中,「俸」的古字形為「⺙/⺞」,而「饷」的古字形為「飠/食」。
1. 他得到了一份豐厚的俸饷。
2. 她的俸饷增加了,現在她能過上更好的生活。
俸祿、饷銀、俸祿差遣、饷銀俸祿等。
近義詞:工資、薪水、報酬。
反義詞:付出、支出、花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