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鞭扑 ”。
亦作“ 鞭朴 ”。亦作“ 鞭扑 ”。用作刑具的鞭子和棍棒。亦指用鞭子或棍棒抽打。《邓析子·转辞》:“圣人逍遥一世,罕匹万物之形,寂然无鞭朴之罚,莫然无叱咤之声。”《国语·鲁语上》:“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鉞,中刑用刀锯,其次用钻笮,薄刑用鞭扑,以威民也。” 韦昭 注:“鞭,官刑也,扑,教刑也。”《汉书·刑法志》:“薄刑用鞭扑。” 颜师古 注:“扑,杖也。”《宋书·少帝纪》:“亲执鞭扑,殴击无辜,以为笑乐。” 唐 元稹 《哭子》诗之五:“鞭朴校多怜校少,又缘遗恨哭三声。”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四:“夫人奴蓄之,无礼已甚;闻又鞭扑之。” 郑振铎 《取火者的逮捕·埃娥七》:“她是这样挣扎的挨过畜类的生活,一天又一天的,受了多少的鞭扑。”
“鞭扑”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biān pū,其核心含义指用鞭子或棍棒进行抽打的行为,既可作动词表示抽打的动作,也可作名词指代刑具或刑罚方式。
基本定义
由“鞭”(刑具)和“扑”(拍打动作)组合而成,字面指用鞭子抽打,引申为体罚或严厉惩罚。例如《国语》记载:“薄刑用鞭扑”,表明其作为古代轻刑的一种。
历史背景
使用场景
如需进一步了解例句或历史案例,可参考古籍《国语》《汉书》相关内容。
“鞭扑”这个词是指用鞭子抽打或扑打的动作,借指严厉打击或镇压。它同时也是一个动词,形容一种野蛮、残暴的行为。
拆分部首和笔画:
- 鞭:部首鞭,总笔画数17
- 扑:部首手,总笔画数11
来源:《鞭扑》一词最早见于明代唐寅所著的《杂剧》中。后来,这个词逐渐流行起来,并成为一个常用词汇,形容一种极为严厉的打击或镇压。
繁体:鞭撲
古时候汉字写法:鞭扑的古时候汉字写法是“鞭擣”。
例句:他用鞭扑犯人,残忍至极。
组词:鞭笞、鞭策、鞭挞、鞭打
近义词:抽打、殴打、毒打
反义词:宽容、宽大、宽纵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