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褰裳。提起衣裳。 唐 盧照鄰 《釋疾文》:“於是裹糧尋師,搴裳訪古。”
“搴裳”是古代漢語中的動詞短語,意為提起或撩起下衣,常見于詩詞或文言文語境中。以下是綜合解釋:
基本含義
“搴”通“褰”,指用手撩起、提起的動作;“裳”指古人穿的下身衣裙(類似長裙)。組合後表示提起衣擺以便行動,如涉水、疾行等場景。
文學用例
注意辨析
需與單純描述“裳”的服飾功能區分。提到“遮蔽下體”是“裳”本身的用途,而非“搴裳”動作的釋義,可能存在表述混淆。
建議:該詞多用于文學描寫,現代漢語中已罕用。若需深入考證,可查閱《漢語大詞典》《古代漢語詞典》等權威工具書。
「搴裳」是一個古漢語詞語,主要指取下衣袖,以示出征或者參加重要場合。它由兩個部分組成:
1.「搴」的部首是「手」,總共有7畫。它的意思是用手拿住或者取下。
2.「裳」的部首是「衣」,總共有6畫。它的意思是衣服。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禮儀和軍事場合,以顯示人們的身份和态度。
在繁體字中,「搴裳」的寫法和簡體字一樣。
在古時候,「搴裳」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例如,有些文獻中會将「裳」寫成「裯」,但意義和發音仍然相同。
以下是一個例句示例:
當國王起身準備離開王府時,侍衛們立刻搴裳,表示敬意。
一些與「搴裳」相關的組詞包括「搴帷」(取下帷幕)、「搴旗」(取下旗幟)等。
與「搴裳」近義詞類似的詞語有「卷袖」(卷起袖子)。
與「搴裳」相反的詞語是「披衣」(穿上衣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