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击钵催诗的意思、击钵催诗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击钵催诗的解释

南朝 齐 竟陵王 萧子良 ,常于夜间邀集才人学士饮酒赋诗,刻烛限时,规定烛燃一寸,诗成四韵。 萧文琰 认为这并非难事,乃与 丘令楷 、 江洪 二人改为击铜钵催诗,要求钵声一止,诗即吟成。见《南史·王僧孺传》。后以“击鉢催诗”指限时成诗,亦以喻诗才敏捷。《儿女英雄传》第三七回:“七步八叉,具有成例,古人击鉢催诗,我要击鉢了。”亦省作“ 击鉢 ”。 宋 陈师道 《次韵苏公蜡梅》:“坐想明年 吴 与 越 ,行酒赋诗听击鉢。” 清 赵翼 《自鸣钟》诗:“投籤常恐就睡酣,击鉢不怕催诗恶。”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击钵催诗"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文人雅集典故的成语,其含义可从字面和引申义两个层面理解:

一、字面意思

二、典故来源与引申义 该成语典出南朝梁时期的文人聚会活动。据《南史·卷五十九·王僧孺传》(亦载于《梁书·卷三十三·王僧孺传》)记载:竟陵王萧子良常在夜间召集文人学士饮酒赋诗。为了增加趣味性和挑战性,他们发明了一种方法:在铜钵中盛放点燃的香,香上系一根线,线端系着铜钱。当香燃烧到线时,线断钱落,铜钱坠入钵中发出清脆的响声(即“击钵”)。以此为信号,要求参与者必须在声音响起之前完成一首诗作。参与者中,萧文琰、丘令楷、江洪等人反应敏捷,常能在击钵声落前成诗。

因此,“击钵催诗”的引申义为:

  1. 限时创作:指在严格限定的短时间内完成诗歌创作,强调才思敏捷、文不加点。
  2. 文人雅趣:形容文人聚会时以诗会友、切磋才艺的一种风雅游戏或竞赛方式。
  3. 诗兴激发:有时也泛指在某种情境或氛围的激发下,产生强烈的创作冲动并迅速成诗。

总结来说,“击钵催诗”不仅描绘了一种具体的古代文人限时作诗的游戏方式,更引申为对才思敏捷、即兴创作能力的赞美,以及文人雅集酬唱风流的象征。

网络扩展解释

“击钵催诗”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背景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进行解释:

一、基本释义


二、历史典故与出处

  1. 南朝起源:
    该成语最早可追溯至南朝齐竟陵王萧子良的典故。他常夜聚文人饮酒赋诗,以刻烛限时(烛燃一寸需成四韵诗)。后萧文琰等人改为击铜钵催诗,要求钵声停则诗成(《南史·王僧孺传》)。
  2. 文学引用:
    清代文康在《儿女英雄传》第37回中提及:“古人击钵催诗,我要击钵了”,进一步推广了这一成语。

三、用法与结构


四、延伸解读


如需更完整的典故细节或例句,可参考《南史》《儿女英雄传》等文献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般弄蹦子壁听簸之扬之﹐糠秕在前苍赤藏头诗诚孝大沽之战道会东…西…方巾肥皂桴栰妇职高下在手公事人寡识鬼眨眼会垣护籍蹇骧贱质焦火僥战赆货楷秀可蚤苦于兰裓捞龙辽俗灵舆鹿柴陆绩橘罗拜灭弃宁岁盘倒迫切俏语秦楼侵星琼香取日软舞曲扫夷少先队员升旗矢心不二邃茂嗉囊缩语太阳地儿天聪条具铁弗委过香市项庄舞剑西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