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民的意思、编民的详细解释
编民的解释
编入户籍的平民。 唐 孙樵 《寓汴观察判官书》:“今京兆二十四县,半为东西军所夺,然亦不过籍占编民,翼蔽垦田,其辞狱曲直,尚归京兆。” 宋 王禹偁 《拟罢苏州贡橘诏》:“置候供须,耗吾廩实;隄防推輓,动我编民。忍将口腹之资,重困黔黎之力?” 明 徐渭 《为请复新建伯封爵疏》:“使功臣之骸,藳葬原野,子孙微贱,下同编民,非所以广圣意、劝忠良也。” 清 刘大櫆 《许游击墓志铭》:“ 铅山 有编民 查氏 ,居家无故,而忽奉按察司提问。”
词语分解
- 编的解释 编 (編) ā 用细条或带形的东西交叉组织起来:编结。编织。编扎。 按一定的原则、规则或次序来组织或排列:编排。编目(编制目录或指已编成的目录)。编次。编年。编订。编配。编码。 把材料加以适当的组织排
- 民的解释 民 í 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人民。民主。民国。民法。公民(在一国内有国籍,享受法律上规定的公民权利并履行公民义务的人)。国民(具有国籍的人)。 指人或人群:居民。民族。 劳动大众的,非官方
专业解析
“编民”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内涵的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被编入国家户籍册的平民百姓。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
字义构成与基本含义:
- 编:本义指串联竹简的皮条或绳子,引申为按顺序组织、排列、登记入册。
- 民:指普通百姓、庶民。
- 编民:合指被官府登记在户籍册上的平民。这标志着其身份得到官方承认,是国家管理和赋役征发的对象。
-
历史背景与制度内涵:
- 编民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管理的基础,起源甚早,至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制度化(如商鞅变法),秦汉时期确立为“编户齐民”制度。
- 成为编民意味着个体被纳入国家的行政管理系统,需要承担赋税(土地税、人头税等)、徭役(为国家无偿劳动)和兵役等义务。
- 该制度是国家控制人口、征收财源、维持统治秩序的根本手段。编民是国家赋役的主要承担者,其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王朝的兴衰。
-
社会身份与地位:
- 编民构成了古代社会的主体,主要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自耕农、佃农等),也包括部分手工业者、小商人等。
- 在法律身份上,编民属于“良民”或“自由民”阶层,区别于奴婢、部曲等依附性人口。他们是具有独立户籍和一定人身自由的社会成员。
- “编户齐民”中的“齐”字,理论上强调所有编民在承担国家义务方面是平等的(至少在制度设计上如此),但在实际社会生活中,因土地占有、财富多寡不同,编民内部存在显著的贫富分化。
-
与相关概念的区分:
- 流民:指因天灾、战乱等原因脱离原籍、未在现居地登记入籍,从而失去编民身份、四处流动的人口。流民是编民制度的破坏因素,也是社会动荡的潜在来源。
- 奴婢/贱民:指没有人身自由、依附于主人、不被计入国家正式户籍(或另立贱籍)的人口,其法律地位远低于编民。
- 士绅/官僚:属于统治阶层或其预备力量,虽然通常也登记在户籍中,但享有免除部分赋役的特权,社会地位远高于普通编民。
权威来源参考:
- 该词条释义综合参考了《辞源》(商务印书馆)、《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等权威辞书中关于“编民”、“编户齐民”及相关历史制度的解释。这些辞书是研究汉语词汇和历史术语的经典工具书。
网络扩展解释
“编民”是古代中国户籍制度中的特定概念,其核心含义及背景可归纳如下:
-
基本定义
指被编入官方户籍的平民,即纳入国家人口管理体系的普通百姓。这一群体需承担赋税、徭役等义务,与未入籍的流民或特权阶层相区别。
-
历史背景与功能
户籍制度自秦汉以来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通过“编民”实现人口统计、税收征管和治安管理。例如唐代孙樵提到军队占用编民户籍以控制垦田,说明编民与土地、赋役直接关联。
-
文献例证
- 唐代《寓汴观察判官书》记载军队侵占编民户籍,但司法权仍归地方。
- 宋代王禹偁在奏疏中批评地方为进贡特产加重编民负担。
- 清代刘大櫆描述编民查氏无故被官府提审,反映其法律地位。
-
同义词与关联词
近义词包括“平民”“黔黎”(百姓代称),反义词则如未入籍的流民或享有特权的士族。
-
社会意义
编民制度体现了古代中央集权对基层的控制,既是国家财政来源,也维系社会秩序。明代徐渭曾以功臣后代沦为编民为例,强调户籍对身份的影响。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使用场景,可参考《寓汴观察判官书》《拟罢苏州贡橘诏》等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阿干白庭暴物长材常所颤杖吃虚雠人出以公心大含细入待禄登席断发纹身翻翻肺劳负绳扶危定倾干枢干系甘旨肥浓鲠直格于成例馆地欢乐葭灰角标骄惰接客叽哩哇啦究研锯子冷碟流会袤僻魔女牧放排蹙抢掳强硬青霄翼轻骤蘧伯玉攘辟软下疳瑞香散放生硝沈致时患筮筭太仓稊米投琼涂饰外国佬稳拿武德吾膝如铁险兆骁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