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地的門戶。古代傳說天有門,地有戶,天門在西北,地戶在東南。因稱地之東南為“地戶”。 漢 袁康 《越絕書·外傳記越地傳》:“天運歷紀,千歲一至, 黃帝 之元,執辰破巳,霸王之氣,見於地戶。” 漢 袁康 《越絕書·外傳記越地傳》:“ 吳 越 二邦,同氣同俗,地戶之位,非 吳 則 越 ,乃入 越 。”《河圖括地象》:“天不足西北,地不足東南。西北為天門,東南為地戶;天門無上,地戶無下。”原注:“天不足西北,是天門;地不足東南,是地戶。” 唐 楊炯 《益州新都縣學先聖廟堂碑文序》:“銀衡用九,天門厭西北之荒;銅蓋虛三,地戶坼東南之野。” 清 錢大昕 《廿二史考異·史記四·越王勾踐世家》:“ 春秋 時,能病 楚 者 吳 ,能病 吳 者 越 ,以其當地戶也。”
(2).泛指大地。 唐 王勃 《彭州九隴縣龍懷寺碑》:“粵若真無混沌,抱一氣於天門;象化童蒙,構三靈於地戶。”
(3).土地的所有者。 清 嚴如熤 《三省邊防備覽·藝文下》:“地戶有荒地一段,招佃常數十家。”
(4).租種他人土地的人家。猶佃戶。 蕭軍 《八月的鄉村》七:“好歹我們是地東、地戶多年了,平常誰對誰不對……全是有個擔待的。” 蕭紅 《生死場》四:“我們是地東、地戶,哪有看着過去的?”
(5).道教稱人的鼻子。《黃庭内景經·若得》:“日月飛行六合間,帝鄉天中地戶端。” 梁丘子 注:“鼻為上部之地戶。”
“地戶”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曆史文獻和語境不同而有所差異,主要可從以下五方面解釋:
地理方位概念
古代傳說中,“地戶”指地的門戶,與“天門”(西北方)相對,位于東南方。這一說法最早見于漢代文獻《越絕書》,如“天不足西北,地不足東南”即指天門與地戶的方位對應。唐王勃在《彭州九隴縣龍懷寺碑》中也有“構三靈於地戶”的描述。
泛指大地或自然
在文學作品中,“地戶”可代指整個大地,如唐代詩句“抱一氣於天門,構三靈於地戶”,體現天地一體的哲學觀。
土地所有者或佃戶
清代文獻中,“地戶”指土地所有者或租種土地的佃戶。例如《三省邊防備覽》提到“地戶有荒地一段,招佃常數十家”,反映古代農業社會的土地關系。
道教與中醫術語
在道教和中醫理論中,“地戶”被引申為人體部位,指鼻子,如《黃庭内景經》注:“鼻為上部之地戶”,象征呼吸與自然的聯繫。
神話與風水象征
部分典籍将“地戶”視為風水中的關鍵方位,如《河圖括地象》稱其為“地之出入口”,與天門共同構成天地能量流轉的象征。
以上解釋綜合了曆史、文學、宗教等多領域用法,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越絕書》《黃庭内景經》等原典或相關學術研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