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違抗怠慢。 晉 傅鹹 《禦史中丞箴》:“執憲之綱,秉國之憲,鷹揚虎視,肅清違慢。” 宋 歐陽修 《乞條制催綱司》:“仍令本路轉運司逐時點檢,如有違慢,并乞嚴行斷決。”《西遊記》第二七回:“我知你尊性高傲,十分違慢了你,便要念那話兒咒。”
“違慢”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wéi màn,其核心含義是違抗怠慢,指對命令、規則或他人态度不遵從且帶有輕視的意味。以下是詳細解釋: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西遊記》或古代法典相關文獻。
違慢(wéi màn)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其中,“違”是偏旁部首,表示行為朝相反方向發展;“慢”是主體部首,表示慢慢的、不急促。
拆分部首和筆畫:
違:辶(辵)+ 衛(衣)+ 3畫
慢:忄+ 晚 + 11畫
來源:
“違慢”源自《後漢書·馬援傳》:“來者不是吾馬援欽慕之者,是違慢欲誅之者也。”指的是唐朝時期,馬援擔任關内第一節度使,周邊勢力對他的輕慢和不順從。
繁體:違慢
古時候漢字寫法:
違慢曾有一些别寫的形式,如“威慢”,這是明代李時中所做的一種寫法,但現代漢字已經統一寫作“違慢”。
例句:
這個學生常常違慢老師的紀律,因此被罰了十個早操。
組詞:
違背、違法、違禁、慢騰騰、慢性病、慢吞吞
近義詞:
不尊敬、輕慢、忽視
反義詞:
尊重、恭順、服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