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枷于頸。謂拘禁。 明 沉德符 《野獲編補遺·列朝·直谏奇刑》:“﹝ 李忠文 ﹞至 正統 中,又以忤 王振 枷項。尋得釋,告歸。”
“枷項”是古代中國的一種刑罰,具體解釋如下:
指将木制刑具“枷”套在犯人頸部,用于拘禁或示衆的刑罰。其字面含義為“上枷于頸”,源自《野獲編補遺》等明代文獻記載的案例。
主要用于懲治觸犯法令者,如明代官員李忠文因忤逆宦官王振被施枷項之刑。
部分詞典将其引申為成語,比喻受束縛、壓迫的困境(如職場或生活壓力),但此用法多見于現代語境。
注:如需查看具體文獻案例或刑具形制細節,可參考《野獲編補遺》等史料來源。
枷項是一個表示束縛、鐐铐之意的漢字,常用來形容人受到嚴厲約束或壓迫的情況。
拆分部首和筆畫:
枷項由木字旁和項字旁構成,木字旁為左首,項字旁為右旁,共有7畫。
來源:
枷項是古代的一種刑具,用來囚禁犯人,将犯人的脖子用木杠枷住,形成束縛之象,因此衍生出表示束縛、壓迫的意義。
繁體:
枷項的繁體字為「枷項」。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但基本上和現代漢字相差不大,「枷」字在古代的寫法和現代類似。
例句:
他已經被這個糟糕的工作枷項束縛了多年。
組詞:
枷禮、枷鎖、項鍊、項圈
近義詞:
鐐铐、束縛、桎梏
反義詞:
自由、解脫、解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