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齡的意思、稀齡的詳細解釋
稀齡的解釋
指七十歲。 明 沉德符 《野獲編·科場三·劉進士晚達》:“ 劉 始登第,則年已及稀齡, 張太翁 ,受一品封久矣。”參見“ 稀年 ”。
詞語分解
- 稀的解釋 稀 ī 事物中間距離遠、空隙大,與“密”相對,稀疏。稀落(?)。稀客。依稀。 濃度小,含水分多的,與“稠”相對:稀薄。稀料。稀釋。 少:稀少。稀罕。稀奇。古稀之年。 用在“爛”、“松”等形容詞前面,表
- 齡的解釋 齡 (齡) í 歲數:年齡。高齡。松齡鶴壽。 年數:工齡。黨齡。軍齡。教齡。 筆畫數:; 部首:齒;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稀齡"是一個具有典雅色彩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七十歲。這個稱謂源于中國古代對年齡的特定劃分和雅稱,帶有對高壽的敬重之意。
詳細解釋如下:
-
本義與來源:
- "稀齡"中的"稀",在此語境下意指"稀少"、"罕見",引申為"難得的高壽"。
- 其直接來源是中國古代對年齡階段的稱謂體系。根據《禮記·曲禮上》等典籍記載,傳統上有"人生十年曰幼,學。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壯,有室。四十曰強,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傳。八十九十曰耄……"的說法。
- 其中,"七十曰老",但"老"字較為直白。古人為了表達對年長者的敬意和對其高壽的贊美,常使用更文雅、更富意蘊的替代詞。"稀齡"正是對七十歲的雅稱,取其"人生七十古來稀"之意,強調能活到七十歲在古代是較為稀少、珍貴的事情。
-
文化内涵與用法:
- "稀齡"蘊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它不僅僅是一個年齡數字的表述,更承載着對長壽的祝福、對生命韌性的贊歎以及對長者的尊敬。
- 常用于祝賀他人七十歲壽辰的場合,如"恭賀稀齡之慶"、"欣逢稀齡華誕"。在詩詞、賀文、壽聯中也常出現,例如:"欣逢稀齡壽,同堂四世歡。"(雖為示例句式,但體現了用法)。
- 其情感色彩是莊重、敬重且帶有喜慶意味的。
-
與相關詞彙的關聯:
- 古稀: 這是"稀齡"最直接、最常用的同義表達,源自杜甫《曲江二首》中的名句"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因此,"古稀之年"即指七十歲,"稀齡"與之含義完全相同,可以互換使用。
- 杖國: 古代禮制規定,七十歲的老人可以拄拐杖行走于國都(《禮記·王制》:"七十杖于國"),故"杖國之年"也指七十歲,與"稀齡"、"古稀"同義,但側重點略有不同(強調禮遇)。
- 緻仕之年: 古代官員七十歲退休(緻仕),故有時也以此代指七十歲,但這更側重于制度規定而非純粹的年齡雅稱。
"稀齡"是對七十歲這一特定年齡的雅稱,源于"人生七十古來稀"的文化認知,強調此年齡在古代的稀少與珍貴。它主要用于表達對達到此高壽者的尊敬與祝賀,是漢語中富有文化底蘊和敬意的詞彙,常與"古稀"、"杖國"等詞互換使用。
參考資料來源:
-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上海辭書出版社 / 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該權威詞典對"稀齡"、"古稀"、"杖國"等詞條有詳細釋義和引證,是理解其含義和用法的基礎。詳見紙質版或權威數據庫。
- 《禮記》(中華書局點校本或其他權威版本): 作為儒家經典,《禮記》記載了古代禮制中對年齡階段的劃分(如"七十曰老"、"七十杖于國"),是"稀齡"相關稱謂(如"杖國")的文獻源頭。
- 杜甫《曲江二首》(收錄于《全唐詩》,中華書局或其他權威版本): 詩中"人生七十古來稀"一句是"古稀"及"稀齡"一詞得以廣泛流傳并成為七十歲代稱的最直接、最重要的文學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稀齡”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釋:
一、基本含義
指七十歲,源自杜甫詩句“人生七十古來稀”的典故。該詞由“稀”(稀少)和“齡”(年齡)組成,強調高壽罕見的特點。
二、文獻例證
明代沈德符在《野獲編·科場三·劉進士晚達》中記載:“劉始登第,則年已及稀齡”,描述劉姓進士考中時已七十歲,側面反映古代科舉的年齡特點。
三、關聯詞彙
“稀齡”與“稀年”同義,均代指七十歲。這類詞彙常見于古代文獻,用于表達對長壽的稱頌或感慨高齡的稀少。
四、使用場景
多用于文學、曆史語境中,如壽誕賀詞、人物傳記等,現代口語中較少使用。例如:“老先生年至稀齡,仍精神矍铄。”
擴展閱讀:該詞反映了古代對年齡的雅稱文化,類似“花甲(六十歲)”“耄耋(八九十歲)”等表達,均體現漢語對生命階段的詩意化描述。
别人正在浏覽...
白頭相并八大山人悲哭槟樹粲麗殘念長號車飾斥黜愁紅慘綠村峭丹跗電廠丢靈鬥府高語挂連灏灏緩步黃家女化言壺口瀑布互相江山交知教宗雞禍金華省卷懷具僚控揣摳唆領率馬蟻末業木闆書牛童辟居破月伽耶求婚勸喻仁事認賊作父叡質三百五篇三梁三驅適路順遂竦竦榻然通淹枉費心思渭城三疊威績物表無央鮮茂邪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