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然聳立。《三國志·魏志·管甯傳》:“寳石負圖,狀像靈龜,宅于川西,嶷然磐峙。”
“盤峙”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pán zhì,其核心含義為安然聳立,通常用于形容山石、建築等穩固而莊嚴的姿态。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字面含義
“盤”指山勢回旋、屈曲,“峙”意為直立、聳立。兩字結合後,強調物體在穩固中帶有自然形成的蜿蜒或錯落感,整體呈現巋然不動的狀态。
經典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三國志·魏志·管甯傳》:“寳石負圖,狀像靈龜,宅于川西,嶷然磐峙。”此處以“磐峙”形容靈龜般的山石巍然矗立。
自然景觀描述
多用于描寫山嶽、巨石等自然景物,如“根株互盤峙”(引用的詩句),表現其盤根錯節、穩固雄渾的形态。
比喻性用法
部分詞典(如)提到“盤峙”可引申為堅守立場、不退縮的意志,例如在困境中“盤峙不動”。但這種用法較少見于古籍,可能是現代延伸義。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三國志》原文或權威詞典(如、2來源)。
《盤峙》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山坡或山脈形狀崎岖或險要。這個詞通常形容地形險要而難以攀登。
《盤峙》由兩個部首組成:①山(簡體中文部首)和峰(筆畫部首)。
這個詞的總筆畫數為13畫。
《盤峙》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漢書·地理志》中,描述獸蠻地的地勢極其險要,着重描寫了地貌的崎岖不平。後來,這個詞也被用來形容坡度陡峭的山坡。
在繁體中文中,這個詞的寫法為「盤峙」。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盤峙」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在古籍中,「盤」字的寫法為「番」,意為環繞、纏繞。而「峙」字的寫法則是「侄」,意為峭壁或高山。因此,古時候寫作「番侄」。
1. 高山盤峙,讓攀登者倍感困難。
2. 這片土地上盤峙着衆多險要的山脈,形成了壯美的地貌。
1. 盤坡:形容山坡陡峭、盤旋曲折。
2. 峙嶺:指山巒高聳、峭立的景象。
1. 險峻:形容山勢陡峭、難以攀登。
2. 峭壁:指峰高聳、立于陡峭山脊上的岩石。
平坦:指地勢平緩、沒有高低起伏的地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