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夾鐘 ”。古十二樂律中六陰律之一。《周禮·春官·大司樂》:“乃奏無射,歌夾鐘。” 鄭玄 注:“無射,陽聲之下也,夾鐘為之合。夾鐘,一名圜鐘。”《禮記·月令》:“﹝仲春之月﹞其音角,律中夾鐘。” 鄭玄 注:“夾鐘者,夷則之所生,三分益一,律長七寸,二千一百八十七分寸之千七十五。”《史記·律書》:“夾鐘者,言陰陽相夾厠也。”
見“ 夾鐘 ”。
“夾鐘”是中國古代音律體系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具體解釋如下:
夾鐘是古代十二律中的第六律,屬于六陰律(即六呂)之一,排第四位。其名稱也寫作“夾鍾”或“圜鐘”,在《周禮》《禮記》等古籍中均有記載。
音律位置
夾鐘對應仲春之月(農曆二月),《禮記·月令》記載“仲春之月,律中夾鐘”,表示該月陰陽調和,音律與季節相合。
生成原理
根據三分損益法,夾鐘由夷則律生成,其律管長度計算為:
$$
夷則律長 times frac{4}{3} = 7 frac{1075}{2187} , text{寸}
$$
這一數值在《禮記》鄭玄注中有詳細記載。
《史記·律書》解釋:“夾鐘者,言陰陽相夾厠也”,指陰陽交替時陰陽二氣相互交雜的狀态。
除了音律,夾鐘在古代也作為計量單位和計時單位使用,但具體應用細節現存文獻較少。
夾鐘(jiā zhōng)是一個漢字詞語,包含6個筆畫。可以拆分成“⺊”和“鐘”兩個部分組合而成。
“⺊”是漢字的部首之一,叫做“手部”,表示與手有關的事物。而“鐘”是表示一種計時、報時的儀器。
夾鐘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樂器夾鐘。夾鐘是一種打擊樂器,形狀呈鐘狀,由大大小小的鐘組成,用槌敲擊發出聲音。所以,“夾鐘”一詞也常用來形容鐘聲悅耳動聽的樣子。
在繁體字中,夾鐘的寫法為“夾鐘”。
在古時候,“夾鐘”這個詞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按照《康熙字典》的記載,夾鐘的古代寫法為“夾鐘”。但是,可以看出依然保留了“⺊”和“鐘”的基本部首和字形。
以下是夾鐘的用法示例:
1. 歡迎儀式上,悠揚的夾鐘聲響起,讓人心情愉悅。
2.他豎起耳朵,聆聽着遠方傳來的夾鐘聲。
與夾鐘相關的組詞有:
1. 夾子(jiāzi):表示一種可以夾住東西的工具或裝置。
2. 夾具(jiājù):表示一種用來夾住或固定工件的裝置。
與夾鐘近義詞:
銅鐘、樂鐘。
夾鐘的反義詞:
敲鼓。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