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夾鐘的意思、夾鐘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夾鐘的解釋

亦作“ 夾鐘 ”。古十二樂律中六陰律之一。《周禮·春官·大司樂》:“乃奏無射,歌夾鐘。” 鄭玄 注:“無射,陽聲之下也,夾鐘為之合。夾鐘,一名圜鐘。”《禮記·月令》:“﹝仲春之月﹞其音角,律中夾鐘。” 鄭玄 注:“夾鐘者,夷則之所生,三分益一,律長七寸,二千一百八十七分寸之千七十五。”《史記·律書》:“夾鐘者,言陰陽相夾厠也。”


見“ 夾鐘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夾鐘是中國古代樂律學“十二律”中的第四律,屬陰律(六呂之一),其名稱及内涵承載着深厚的文化意蘊與禮樂制度背景。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核心定義與音律屬性

  1. 律名定位

    夾鐘位列十二律第四位,在仲呂之後、姑洗之前,對應農曆二月(卯月)。作為“六呂”之一,其性質屬陰,象征萬物萌發、陰陽相協的自然節律(《周禮·春官·大司樂》)。

    注:十二律按陰陽分為“六律”(陽律)與“六呂”(陰律),合稱“律呂”。

  2. 聲學特征

    夾鐘的音高位置在傳統三分損益律中,由太簇律(第三律)增長三分之一而得。據《史記·律書》記載,其律管長七寸四分三分一(約合17.3厘米),振動頻率約為366赫茲(現代推演值),音色清越,象征春氣升騰(《中國音樂史綱》,楊蔭浏著)。


二、文化象征與禮樂功能

  1. 月令關聯

    據《禮記·月令》,夾鐘對應仲春二月,此時“雷乃發聲,蟄蟲鹹動”,樂律需呼應自然生機。宮廷祭祀時奏夾鐘之調,以祈農事順遂(《禮記正義》孔穎達疏)。

  2. 禮樂實踐

    在周代雅樂中,夾鐘為祭祀地祇的用律,如《周禮》載“奏太蔟,歌應鐘,以祀天神;奏姑洗,歌南呂,以祀地祇”。其音調和緩莊重,體現“地載萬物”的哲學意涵(《周禮·春官宗伯》)。


三、典籍記載與曆史演變

  1. 文獻溯源

    • 《國語·周語下》:“四曰夾鐘,助宣物也。” 韋昭注:“夾,輔也;鐘,聚也。言春陽之氣輔助萬物聚合而生。”
    • 《漢書·律曆志》明确其數理定位:“夾鐘為卯,卯者茂也,言陽氣茂盛于卯。”
  2. 後世傳承

    唐代雅樂沿用夾鐘為仲呂宮調式的基礎音律(《舊唐書·音樂志》),至清代仍存于祭祀樂制,如乾隆朝《律呂正義後編》詳載其管長比例與演奏規制(《清史稿·樂志》)。


四、現代學術闡釋

當代研究認為,“夾鐘”之名蘊含古人“音律通天”的宇宙觀:“夾”喻陰陽相合,“鐘”喻聚氣成聲,體現律名與自然哲學的深度綁定(《中國古代樂律學概論》,黃翔鵬著)。其聲學參數與象征意義,成為解讀傳統禮樂文化的重要密碼。


參考資料

  1. 《周禮注疏》(中華書局點校本)
  2. 《史記·律書》(中華書局1959年版)
  3. 《禮記正義》(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4. 《清史稿·樂志》(中華書局1977年版)
  5. 黃翔鵬《樂問》(中央音樂學院學報社2000年)

網絡擴展解釋

“夾鐘”是中國古代音律體系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定義

夾鐘是古代十二律中的第六律,屬于六陰律(即六呂)之一,排第四位。其名稱也寫作“夾鍾”或“圜鐘”,在《周禮》《禮記》等古籍中均有記載。


二、音律特性

  1. 音律位置
    夾鐘對應仲春之月(農曆二月),《禮記·月令》記載“仲春之月,律中夾鐘”,表示該月陰陽調和,音律與季節相合。

  2. 生成原理
    根據三分損益法,夾鐘由夷則律生成,其律管長度計算為: $$ 夷則律長 times frac{4}{3} = 7 frac{1075}{2187} , text{寸} $$ 這一數值在《禮記》鄭玄注中有詳細記載。


三、名稱由來

《史記·律書》解釋:“夾鐘者,言陰陽相夾厠也”,指陰陽交替時陰陽二氣相互交雜的狀态。


四、其他用途

除了音律,夾鐘在古代也作為計量單位和計時單位使用,但具體應用細節現存文獻較少。


參考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鳌阙白頭烏備防悲怨不假層棟拆牆腳吃局氹子道觀度計多謀少斷鵝鴨行奉身糞穢輔助面積管治孤星黃花晚節潢漾換錢蕙茝惠言結集竟敢酒佐峻峗浚洫诳賺寬弘略有亮通通泠落流火之烏六甲隴西啰赢秘本鳥途排球隊頗回青墩颀秀韌力熱燙燙日異月新冗劇三揖酾沈淡災雙毛豎笠擡杠桃實圖瓦沼威辟午寝無視陷敵現身説法協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