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夹钟的意思、夹钟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夹钟的解释

亦作“ 夹鐘 ”。古十二乐律中六阴律之一。《周礼·春官·大司乐》:“乃奏无射,歌夹钟。” 郑玄 注:“无射,阳声之下也,夹钟为之合。夹钟,一名圜钟。”《礼记·月令》:“﹝仲春之月﹞其音角,律中夹钟。” 郑玄 注:“夹钟者,夷则之所生,三分益一,律长七寸,二千一百八十七分寸之千七十五。”《史记·律书》:“夹鐘者,言阴阳相夹厠也。”


见“ 夹钟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夹钟是中国古代乐律学“十二律”中的第四律,属阴律(六吕之一),其名称及内涵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蕴与礼乐制度背景。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核心定义与音律属性

  1. 律名定位

    夹钟位列十二律第四位,在仲吕之后、姑洗之前,对应农历二月(卯月)。作为“六吕”之一,其性质属阴,象征万物萌发、阴阳相协的自然节律(《周礼·春官·大司乐》)。

    注:十二律按阴阳分为“六律”(阳律)与“六吕”(阴律),合称“律吕”。

  2. 声学特征

    夹钟的音高位置在传统三分损益律中,由太簇律(第三律)增长三分之一而得。据《史记·律书》记载,其律管长七寸四分三分一(约合17.3厘米),振动频率约为366赫兹(现代推演值),音色清越,象征春气升腾(《中国音乐史纲》,杨荫浏著)。


二、文化象征与礼乐功能

  1. 月令关联

    据《礼记·月令》,夹钟对应仲春二月,此时“雷乃发声,蛰虫咸动”,乐律需呼应自然生机。宫廷祭祀时奏夹钟之调,以祈农事顺遂(《礼记正义》孔颖达疏)。

  2. 礼乐实践

    在周代雅乐中,夹钟为祭祀地祇的用律,如《周礼》载“奏太蔟,歌应钟,以祀天神;奏姑洗,歌南吕,以祀地祇”。其音调和缓庄重,体现“地载万物”的哲学意涵(《周礼·春官宗伯》)。


三、典籍记载与历史演变

  1. 文献溯源

    • 《国语·周语下》:“四曰夹钟,助宣物也。” 韦昭注:“夹,辅也;钟,聚也。言春阳之气辅助万物聚合而生。”
    • 《汉书·律历志》明确其数理定位:“夹钟为卯,卯者茂也,言阳气茂盛于卯。”
  2. 后世传承

    唐代雅乐沿用夹钟为仲吕宫调式的基础音律(《旧唐书·音乐志》),至清代仍存于祭祀乐制,如乾隆朝《律吕正义后编》详载其管长比例与演奏规制(《清史稿·乐志》)。


四、现代学术阐释

当代研究认为,“夹钟”之名蕴含古人“音律通天”的宇宙观:“夹”喻阴阳相合,“钟”喻聚气成声,体现律名与自然哲学的深度绑定(《中国古代乐律学概论》,黄翔鹏著)。其声学参数与象征意义,成为解读传统礼乐文化的重要密码。


参考资料

  1. 《周礼注疏》(中华书局点校本)
  2. 《史记·律书》(中华书局1959年版)
  3. 《礼记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4. 《清史稿·乐志》(中华书局1977年版)
  5. 黄翔鹏《乐问》(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社2000年)

网络扩展解释

“夹钟”是中国古代音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定义

夹钟是古代十二律中的第六律,属于六阴律(即六吕)之一,排第四位。其名称也写作“夾鍾”或“圜钟”,在《周礼》《礼记》等古籍中均有记载。


二、音律特性

  1. 音律位置
    夹钟对应仲春之月(农历二月),《礼记·月令》记载“仲春之月,律中夹钟”,表示该月阴阳调和,音律与季节相合。

  2. 生成原理
    根据三分损益法,夹钟由夷则律生成,其律管长度计算为: $$ 夷则律长 times frac{4}{3} = 7 frac{1075}{2187} , text{寸} $$ 这一数值在《礼记》郑玄注中有详细记载。


三、名称由来

《史记·律书》解释:“夹钟者,言阴阳相夹厠也”,指阴阳交替时阴阳二气相互交杂的状态。


四、其他用途

除了音律,夹钟在古代也作为计量单位和计时单位使用,但具体应用细节现存文献较少。


参考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辨味並后步履蹒跚层曲朝衣东市杈丫厝言帝廷反风帆檝赴死如归干婚狗国珖琅贯陌贵宝鬼打扑国太好怀訇咚后言皇枝花文华序湖翻胶目今夫津卒剧难军塘雷阵廉车林胡流铄毛施淑姿没根蒂面从麪码儿魔掌乃武乃文女魃朴桷敲门砖讫役上窜下跳神呪受奖霜纸属耳目四艺糖纸摊损陶情腾厉头油亡国破家五量店祥河衔图悉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