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夹鐘 ”。古十二乐律中六阴律之一。《周礼·春官·大司乐》:“乃奏无射,歌夹钟。” 郑玄 注:“无射,阳声之下也,夹钟为之合。夹钟,一名圜钟。”《礼记·月令》:“﹝仲春之月﹞其音角,律中夹钟。” 郑玄 注:“夹钟者,夷则之所生,三分益一,律长七寸,二千一百八十七分寸之千七十五。”《史记·律书》:“夹鐘者,言阴阳相夹厠也。”
见“ 夹钟 ”。
“夹钟”是中国古代音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具体解释如下:
夹钟是古代十二律中的第六律,属于六阴律(即六吕)之一,排第四位。其名称也写作“夾鍾”或“圜钟”,在《周礼》《礼记》等古籍中均有记载。
音律位置
夹钟对应仲春之月(农历二月),《礼记·月令》记载“仲春之月,律中夹钟”,表示该月阴阳调和,音律与季节相合。
生成原理
根据三分损益法,夹钟由夷则律生成,其律管长度计算为:
$$
夷则律长 times frac{4}{3} = 7 frac{1075}{2187} , text{寸}
$$
这一数值在《礼记》郑玄注中有详细记载。
《史记·律书》解释:“夹钟者,言阴阳相夹厠也”,指阴阳交替时阴阳二气相互交杂的状态。
除了音律,夹钟在古代也作为计量单位和计时单位使用,但具体应用细节现存文献较少。
夹钟(jiā zhōng)是一个汉字词语,包含6个笔画。可以拆分成“⺊”和“钟”两个部分组合而成。
“⺊”是汉字的部首之一,叫做“手部”,表示与手有关的事物。而“钟”是表示一种计时、报时的仪器。
夹钟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乐器夹钟。夹钟是一种打击乐器,形状呈钟状,由大大小小的钟组成,用槌敲击发出声音。所以,“夹钟”一词也常用来形容钟声悦耳动听的样子。
在繁体字中,夹钟的写法为“夾鐘”。
在古时候,“夹钟”这个词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按照《康熙字典》的记载,夹钟的古代写法为“夾鐘”。但是,可以看出依然保留了“⺊”和“钟”的基本部首和字形。
以下是夹钟的用法示例:
1. 欢迎仪式上,悠扬的夹钟声响起,让人心情愉悦。
2.他竖起耳朵,聆听着远方传来的夹钟声。
与夹钟相关的组词有:
1. 夹子(jiāzi):表示一种可以夹住东西的工具或装置。
2. 夹具(jiājù):表示一种用来夹住或固定工件的装置。
与夹钟近义词:
铜钟、乐钟。
夹钟的反义词:
敲鼓。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