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葭葦的意思、葭葦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葭葦的解釋

蘆葦。《韓詩外傳》卷八:“有鳥於此,架巢於葭葦之颠,天喟然而風,則葭折而巢壞。”《漢書·李廣傳》:“引兵東南,循故 龍城 道行,四五日,抵大澤葭葦中。” 漢 王粲 《從軍詩》之五:“藋蒲竟廣澤,葭葦夾長流。” 章炳麟 《訄書·議學》:“政治之學不修,使僝功審曲者議之,其埶将妄鑿垣墻而殖葭葦。”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葭葦”是漢語中一個古典詞彙,其含義及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析如下:

一、基本含義

“葭葦”即蘆葦,指生長在水邊的禾本科植物,常見于濕地環境。該詞由“葭”(初生的蘆葦)和“葦”(成熟的蘆葦)組合而成,泛指蘆葦的不同生長階段或整體形态。


二、詳細解釋

  1. 植物學定義

    • 葭:特指初生、尚未長穗的蘆葦;
    • 葦:成熟後莖稈高大的蘆葦;
    • 二者連用可泛指蘆葦,如《漢書》中“大澤葭葦中”描述蘆葦叢生的沼澤環境。
  2. 比喻與引申義

    • 象征柔弱或堅韌:因蘆葦形态柔軟卻不易折斷,常被用來比喻人外柔内剛的品質(例:“他的性格像葭葦一樣柔和”);
    • 形容環境或心境:如王維詩句“澄澄映葭葦”描繪水邊清幽景緻,章炳麟則以“殖葭葦”暗喻政治決策的草率。

三、古籍與詩詞引用

  1. 《詩經·蒹葭》
    詩中“蒹葭蒼蒼”的“葭”即初生蘆葦,與“蒹”(未長穗的蘆葦)形成對照,營造出朦胧意境。
  2. 唐代詩詞
    王維《青谿》以“葭葦”入畫,展現自然景色的靜谧;王粲《從軍詩》則用“葭葦夾長流”描寫行軍途中的地理風貌。

四、相關辨析

如需進一步了解蘆葦的文化意象或《詩經》中的具體分析,可參考、7的《蒹葭》注解。

網絡擴展解釋二

葭葦的意思

葭葦是一個中文詞彙,指的是生長在水邊濕地的一種植物。它屬于禾本科,具有細長而柔軟的莖和獨特的葉子。

拆分部首和筆畫

葭葦的拆分部首是艹、木,拆開後的筆畫分别為: 艹-3畫,木-4畫。

來源和繁體

葭葦一詞最早來源于古代的《詩經》。在繁體字中,葭的形狀略有不同,寫作藬。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葭的寫法是“⿱艹木”,葦的寫法是“⿱艹未”。這兩個字分别由艹和木、艹和未兩個部首組成。

例句

1. 池塘邊的葭葦搖曳着,映照出美麗的風景。

2. 清風拂過葭葦叢,發出沙沙的聲音。

組詞

葭葦的相關詞彙有:葭莩(指葭葦葉片)、葭堤(種植葭葦的堤壩)、葭草(葭葦的草本部分)。

近義詞和反義詞

葭葦的近義詞有:蘆葦、蘆草。

葭葦的反義詞可以是:草地、森林。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