駭耳的意思、駭耳的詳細解釋
駭耳的解釋
使人聽後感到震驚。《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鏗鎗闛鞈,洞心駭耳。” 李周翰 注:“言可通心驚耳。”《文選·馬融<長笛賦>》:“然後少息暫怠,雜弄間奏,易聽駭耳,有所搖演。” 張銑 注:“換易舊聽,驚營其耳。”
詞語分解
- 駭的解釋 駭 (駭) à 驚懼:駭歎(驚歎)。駭懼。駭然。駭人聽聞。驚濤駭浪。 驚起,散。 筆畫數:; 部首:馬; 筆順編號:
- 耳的解釋 耳 ě 聽覺和平衡感覺的器官(通稱“耳朵”):耳背(坕 )。耳垂。耳鬓厮磨(?)。耳穴。耳聰目明。耳濡目染。 像耳朵的東西:木耳。銀耳。 像耳朵一樣分列兩旁的東西:耳房。鼎耳。 聽說:耳聞。耳軟。耳順
專業解析
“駭耳”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字面和引申義兩個層面理解:
-
字面意思:
- 駭: 本義指馬受驚,引申為震驚、驚擾、使人害怕之意。
- 耳: 指耳朵,聽覺器官。
- 因此,“駭耳”的字面意思可以理解為“使耳朵受到驚吓/震驚” 或“聽起來令人驚駭”。
-
引申義/常用義:
- 在實際使用中,“駭耳”主要指聲音或言論極其怪異、驚人、可怕或不合常理,以至于聽到的人感到震驚、恐懼或難以接受。
- 它形容的是聲音或話語本身的性質具有強烈的沖擊力和震撼性,能夠直接作用于聽者的感官和心理,引起不適或驚懼的反應。
- 例如:
- 形容怪異恐怖的聲音:如枭鳥的叫聲、凄厲的風聲等,可稱為“駭耳之聲”。
- 形容聳人聽聞或荒誕不經的言論:如離奇的謠言、恐怖的傳說或極其荒謬的說法,可稱為“駭耳之談”或“駭耳之言”。
古籍例證參考:
- 《漢書·王商史丹傅喜傳贊》:“枭鳴狐嗥,家人以為妖;野雀入室,主人以為不祥。何則?以其反常,駭耳動目也。” (這裡“駭耳”與“動目”并列,指枭鳴狐嗥的聲音怪異驚人,令人聽聞驚駭。來源:班固《漢書》)
- 《論衡·四諱篇》:“夫忌諱非一,必托之神怪,若設以死亡,然後世人信用畏避。忌諱之語,四方不同,略舉通語,令世觀覽。若夫曲俗微小之諱,衆多非一,鹹勸人為善,使人重慎,無鬼神之害,兇丑之禍。世諱作豆醬惡聞雷,一人不食,欲使人急作,不欲積家逾至春也。諱厲刀井上,恐刀堕井中也;或說以為‘刑’之字,井與刀也,厲刀井上,井刀相見,恐被刑也。毋承屋檐而坐,恐瓦堕擊人首也。毋反懸冠,為似死人服;或說惡其反而承塵也。毋相代掃,為修冢之人冀人來代己也。諸言毋者,教人重慎,勉人為善。《禮》曰:‘毋抟飯,毋放飯,毋流歠,毋咤食,毋齧骨,毋反魚肉,毋投與狗骨。’此所食之禮也。‘毋嘬炙’,為有疾也。‘毋刺齒’,為其不敬也。禮義之禁,未必吉兇之言也。今之刑徒,未必古之臯陶也。臯陶之時,民有罪者,令臯陶治之,故天下無刑錯之民。今之刑徒,未必臯陶也。臯陶之刑,未必今之刑也。今之刑徒,未必臯陶之民也。臯陶之民,未必今之民也。臯陶之民,犯臯陶之刑;今之民,犯今之刑。犯刑不謂之觸忌,觸忌乃謂之犯刑乎?且忌在刑人,刑人未必忌也。忌在觸忌,觸忌未必刑也。刑人未必觸忌,觸忌未必刑人。令刑人觸忌,忌神未必禍之也。令觸忌之人,入刑人之室,忌神未必禍之也。令觸忌之人,入忌神之室,忌神未必禍之也。夫忌神,神也,神處幽冥,無求于人;人犯之,神未必禍;人不犯之,神未必福。何則?神不飲食,不與人交通也。且天地之性,人為貴,豈天禍為貴者哉?神不飲食,何能禍人?如以神能禍人,則亦宜能福人。人有善行,神宜福之;人有惡行,神宜禍之。今善人順道,無神福之;惡人違天,無神禍之。神之不能禍福,亦明矣。且人病物死,寒溫失節,猶人血脈不調,疾病生也。血脈不調,人醫刺之;寒溫不節,蟲災生也。蟲災生,則古人雩祭之。雩祭之禮,為民祈谷雨,禱谷實也。春雩之禮廢,秋雩之禮興,故秋雩之名,因谷以立也。說《春秋》者曰:‘周之四月,建巳之月也,龍星始見,雩祭得禮。’建巳之月,蒼龍宿之體,昏見東方,萬物始盛,待雨而大,故雩祭以求雨也。其或雨或暵,自天也;雩而不得,非雩之罪也。世之論者,謂雨不降由雩祭不至,此猶謂日蝕由月掩之也。 世信祭祀,謂祭祀必有福;又然解除,謂解除必去兇。解除初禮,先設祭祀。比夫祭祀,若生人相賓客矣。先為賓客設膳,食已,驅以刃杖。鬼神如有知,必恚止戰,不肯飲食;若無知,不能為兇,解之無益,不解無損。且人謂鬼神何如狀哉?如謂鬼有形象,形象生人;生人懷恨,必欲殺之。如以人形象與生人殊,則鬼神與人不相類;不相類,則其言兇禍亦不相中矣。 且所祭者,鬼也;所解除者,神也。鬼與神異,或時鬼之神也。人見鬼則懼,見神則敬。祭,敬也;解除,驅也。驅與敬異,祭與解除殊。解除未必敬,敬未必解除也。世信鬼,謂解除能去兇;解除不能去兇,則謂鬼不能為兇。謂鬼能為兇,則謂解除能去之矣。世信禍祟,以為人之疾病死亡,及更患被罪、戮辱歡笑,皆有所犯。起功、移徙、祭祀、喪葬、行作、入官、嫁娶,不擇吉日,不避歲月,觸鬼逢神,忌時相害。故發病生禍,絓法入罪,至于死亡,殚家滅門,皆不重慎,犯觸忌諱之所緻也。如實論之,乃妄言也。凡人在世,不能不作事,作事之後,不能不有吉兇。見吉,則指以為前時擇日之福;見兇,則刺以為往者觸忌之禍。 多或擇日而得禍,觸忌而獲福。工伎射事者欲遂其術,見禍忌而不言,聞福匿而不達,積禍以驚不懼,列福以勉畏時。故世人無愚智、賢不肖、人君布衣,皆畏懼信向,不敢抵犯;歸之久遠,莫不雲然。或照察之,乃知虛妄。夫使食口十人,居一宅之中,不動䦆錘,不更居處,祠祀嫁娶,皆擇吉日,從春至冬,不犯忌諱,則夫十人比至百年,能不死乎?忌諱非一,必托之神怪,若設以死亡,然後世人信用。**俗有大諱四:一曰諱西益宅。西益
網絡擴展解釋
“駭耳”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hài ěr,其核心含義是使人聽後感到震驚,通常用于形容聲音刺耳或消息令人不安。以下是詳細解釋:
-
字義分解
- 駭:意為驚吓、震驚,如“駭人聽聞”。
- 耳:指聽覺器官,也引申為“聽聞”或“感知”。
兩字組合後,字面可理解為“震驚耳朵”,強調對聽覺或心理的沖擊。
-
具體含義
- 聲音層面:形容尖銳、刺耳或高分貝的聲響,如噪音、金屬摩擦聲等。
- 信息層面:指令人震驚的言論或消息,如突發噩耗、颠覆認知的事件。
-
文學與曆史用例
該詞多見于古文,例如:
- 《上林賦》中“洞心駭耳”描述音樂震撼人心。
- 《長笛賦》用“易聽駭耳”表現笛聲變換帶來的聽覺沖擊。
-
使用場景
- 日常語境:多用于書面表達,如“駭耳的警報聲”“駭耳的新聞”。
- 文學創作:增強對聲音或事件的渲染力,常見于描寫緊張、恐怖氛圍的場景。
總結來看,“駭耳”兼具聽覺與心理的雙重沖擊感,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側重。
别人正在浏覽...
幫硬常存超邁絕倫楚楚有緻邨甿村堡吊喪低消耗訪真分星敷紛隔三差五關支官紙詭谲無行鬼婆劃撥黃面老禅荒信歡睦餞飲驕節嘉豔機廷鲲鲠律本邁絕門軍能績弄兒偏忮評分平文狉獉慶瑞窮踧全兵權貴顯要屈筆任委榮慶桑稼折衷實迹舐皮論骨水精簾水驿肆然玩辭晚代王圻婉折危困卧虎藏龍五星聚無衣先春先老賢良方正析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