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崑調 ”。
“昆山調”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層主要含義:
指言辭或詩文的語調和風格婉轉優美,如同昆山(今江蘇昆山)山水般秀麗。該詞源自“昆山之山水秀麗”的比喻,強調語言藝術的典雅和韻律美。例如在文學創作中,可形容詩歌或文章的音韻和諧、意境柔美。
戲曲聲腔的别稱
在戲曲領域,“昆山調”是“昆調”的别稱,即昆腔(昆曲的唱腔體系)。昆腔是中國傳統戲曲中最古老的聲腔之一,以細膩婉轉、悠揚清麗著稱,盛行于明清時期。
文學風格的代指
在文學範疇中,“昆山調”有時也指西昆體,即宋代以李商隱為宗的詩歌流派,其特點為辭藻華麗、用典繁複,追求形式美與韻律感。
如需進一步了解昆腔或西昆體的發展曆史,可參考相關戲曲典籍或宋代文學研究資料。
昆山調是一個漢字詞語,具有一種悠遠的文化曆史背景。這個詞的意思是指古時在昆山一帶盛行的一種曲藝形式,也叫做“昆腔”或“昆劇”。它是中國民間藝術中的一種重要表演形式,以其獨特的唱腔、表演方式和藝術特色而聞名。
昆山調的漢字是由“日”、“攵”和“口”三個部首組成。按照筆畫順序來拆分,它由11個筆畫組成。
昆山調起源于中國江蘇省的昆山地區,形成于明清時期。它是由一群叫做“昆山秧歌班”的藝人所創立和發展起來的,後來逐漸衍化成獨特的曲藝形式,并且影響力逐漸傳播到了全國各地。
昆山調的繁體字是「崑山調」。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昆山調的拼音音節可以用「困」和「算」代替。其中「困」表示發音相似的意思,而「算」則表示曲藝的名稱。
聽昆山調,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昆山曲、昆山戲、昆山秧歌、昆山大師。
昆腔、昆劇。
京劇、豫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