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巨石名。《屍子》卷下:“ 莒國 有石焦原,廣尋長五百步,臨萬仞之谿。 莒國 莫敢近也。”《文選·張衡<思玄賦>》:“願竭力以守誼兮,雖貧窮而不改。執彫虎而試象兮,阽焦原而跟趾。”舊注引《屍子》:“ 莒國 有石焦原者,廣五十步,臨百仞之谿, 莒國 莫敢近也。有以勇見 莒子 者,獨卻行齊踵焉,所以稱於世。夫義之為焦原也亦高矣,賢者之於義,必且齊踵,此所以服一時也。” 李善 注:“彫虎以喻貧,試象以喻竭力,焦原以喻義。” 唐 李白 《梁甫吟》:“手接飛猱搏彫虎,側足焦原未言苦。”
(2).引申喻戒懼。 南朝 梁 江淹 《為蕭相國拜齊王表》:“業不題於宗器,聲靡記於彜典。而超居上禮,邈乘峻爵。靜念隆替,焦原非譬。”
(3).亦作“ 焦元 ”。幹旱的土地。 唐 康骈 《劇談錄·狄惟謙請雨》:“雷震數聲,甘澤大澍,焦原赤野,無不滋潤。” 唐 陸龜蒙 《以毛公泉大谏清河公》詩:“霏霏散為雨,用以移焦原。” 唐 賈嵩 《夏日可畏賦》:“照丘陵而恐是焦元,蒸隴畝而皆成赤地。”
“焦原”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古代文獻和具體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種解釋:
指古代莒國(今山東莒縣)的一塊巨型岩石。據《屍子》記載,該石“廣尋長五百步,臨萬仞之谿”,地勢險峻,常人不敢靠近。後常被用作比喻“高峻艱險”或“堅守道義”的象征。例如李白《梁甫吟》中“側足焦原未言苦”,即以焦原喻指艱難險阻。
因焦原的險峻特性,古人将其引申為“需謹慎對待之事”。南朝江淹在《為蕭相國拜齊王表》中寫道“靜念隆替,焦原非譬”,表達對權位更疊的戒慎态度。
亦作“焦元”,指因幹旱而龜裂的田地。唐代文獻如《劇談錄》提到“焦原赤野,無不滋潤”,陸龜蒙詩中“用以移焦原”均用此意,強調自然環境的嚴酷。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屍子》、唐代詩文等古籍,或查閱高權威性詞典(如、7、10)。
《焦原》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原野荒草的樣子。形容地面幹燥,植被稀疏,缺乏生機。
《焦原》的部首是火(huǒ)部,總筆畫數為12。
《焦原》來源于《說文解字》,是由《辛焦》和《辛原》兩個詞合成而來。
《焦原》的繁體字為「焦原」。
古時候《焦原》的寫法可以是「焄原」或「烄原」。
1. 去年的幹旱天氣使得整個農田變成了一片焦原。
2. 這片山區的水源枯竭了,變成了一片焦原。
焦炙、原野、草原、野原。
草木凋零、枯涸、荒涼。
繁花似錦、蔥茏、綠意盎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