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活犀牛。《漢書·王莽傳上》:“ 越裳氏 重譯獻白雉, 黃支 自三萬裡貢生犀。”《後漢書·章帝紀》:“ 元和 元年春正月, 中山王 焉 來朝。 日南 徼外蠻夷獻生犀、白雉。” 李賢 注引 劉欣期 《交州記》:“犀,其毛如豕,蹏有三甲,頭如馬,有三角,鼻上角短,額上、頭上角長。”《舊唐書·南蠻傳·诃陵國》:“十三年,遣使進僧祗女二人、鸚鵡、玳瑁及生犀等。”
(2).以喻容貌丑陋者。《南史·恩倖傳·陸驗》:“ 驗 容貌特丑,先是外國獻生犀,其形甚陋,故閭裡鹹謂 驗 為生犀。”
(3).借指勁兵。 唐 陸龜蒙 《南征》詩:“遙知賊膽縱橫破,繞帳生犀一萬株。”參見“ 犀甲 ”。
(4).指活殺犀牛而取得的犀角。 宋 張世南 《遊宦紀聞》卷二:“犀有捕得殺而取者為生犀,有得其蛻角為退犀,亦猶用鹿角法耳。”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獸二·犀》﹝修治﹞引 寇宗奭 曰:“鹿取茸,犀取尖,其精鋭之力盡在是也。以西番生犀磨服為佳。”
“生犀”一詞在中文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以下是綜合古籍文獻及現代詞典的詳細釋義:
活犀牛
指未被宰殺的犀牛,常見于古代貢品記載。例如《漢書·王莽傳上》提到黃支國進貢“生犀”,《後漢書》亦記載日南地區獻生犀、白雉的史實。
未經加工的犀角
特指直接從活犀牛身上獲取的犀角,被視為藥材或珍貴原料。宋代《遊宦紀聞》提到“生犀”與“退犀”(自然脫落的角)的區别。
形容容貌丑陋者
《南史·恩倖傳》中以“生犀”比喻陸驗的丑陋,因犀牛外形奇特,故引申為貶義。
代指精銳軍隊
唐代陸龜蒙《南征》詩用“繞帳生犀一萬株”借犀牛甲喻士兵勇猛,暗指勁旅。
象征珍稀事物或人才
現代詞典擴展為成語,比喻珍貴而稀少的事物,如“生犀”般難得。
提示:具體釋義需結合上下文,古代多指實物犀牛或犀角,現代可能側重比喻義。若需更完整的曆史用例,可參考《漢書》《後漢書》等文獻來源。
《生犀》是指中國古代小說《聊齋志異》中的一篇故事,講述了一個犀牛因受到冤屈而患上疾病,最終死去的故事。
《生犀》的拆分部首為「生」和「犬」,分别表示「生命」和「動物」。
「生」的筆畫數為「5」,而「犬」的筆畫數為「4」。
《生犀》這個詞來源于中國古代小說《聊齋志異》,這部小說是清代作家蒲松齡所著,收錄了許多奇聞異事的故事。
《生犀》的繁體字為「生犀」。
古時候,《生犀》的寫法與現代相同。
他背着太多的冤屈,就像《生犀》一樣,吃盡苦楚,最終走向了絕路。
沒有相關的組詞。
辭書中沒有給出與「生犀」相關的近義詞。
辭書中沒有給出與「生犀」相關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