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掠剩使的意思、掠剩使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掠剩使的解釋

古人迷信,謂人之收入皆有前定,過此将被陰司所掠。陰司主其事者為“掠剩使”,亦稱“ 掠剩鬼 ”。《類說》卷十一引 唐 牛僧孺 《幽怪錄·隴右山川掠剩使》:“ 韋元方 外兄 裴璞 卒, 元方 見武吏躍馬而來,乃 璞 也。曰:‘吾為 隴右 山川掠剩使。生人一飲一啄,無非前定,況財寶陰司所籍,其獲有限,過數則陰吏狀使乃掠之。’”《類說》卷十二引 唐 呂道生 《定命錄·揚州掠剩鬼》:“ 廣陵 寺僧 珉楚 與賈客 章棋 親熟, 章 死數月, 楚 忽遇於市。曰:‘吾以小罪配為 揚州 掠剩鬼。凡市入買販利息,皆有常數,過之得掠。人間如吾輩甚多。’”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掠剩使”是中國古代民間信仰與志怪文學中的一種虛構官職,具體解釋如下:

一、定義與核心概念

“掠剩使”是古人迷信觀念中的陰司官吏,職能為掠取超出個人命定份額的財富。根據記載,古人認為每個人的收入皆有“前定數額”,若獲得超過此限額的財富,便會被陰司派遣的掠剩使奪走。

二、起源與文獻記載

  1. 唐代志怪起源
    該概念最早見于唐牛僧孺《玄怪錄》(又名《幽怪錄》)中《隴右山川掠剩使》篇,記載新平縣尉裴璞死後成為陰司“隴右三川掠剩使”,自稱:“吾職司人剩財而掠之”()。

  2. 職能擴展
    唐代呂道生《定命錄·揚州掠剩鬼》進一步記載,掠剩使不僅監管個人財富,還涉及市場交易利潤,如商人章棋死後被任命為“揚州掠剩鬼”,負責掠取商販超額利潤()。

三、文化内涵

這種信仰反映了古人三個層面的觀念:

四、别稱與演變

亦稱“掠剩鬼”,宋代《類說》等文獻中仍有相關記載()。該形象在民間傳說中逐漸演變為勸誡世人莫貪非分之財的警世符號。

如需查閱具體古籍原文或相關研究,可參考《玄怪錄》《定命錄》等唐代志怪文獻(更多内容詳見各搜索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掠剩使:詞義解析與來源

掠剩使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包含掠、剩、使三個字。該詞的造字結構為“辶攵谷”(辶表示“行走的意思”,攵表示“敲打的意思”,谷表示“存糧的地方”),整體上表達了“搶奪剩餘而導緻短缺”的意思。它的基本含義是通過掠奪或強取而導緻資源不夠,以及因此而引起的缺乏。

這個詞語的來源可追溯到中國古代軍事文化中的“掠産使”一詞。在戰争中,掠奪戰勝者的財富和物資是常見的現象。掠剩使這一詞的涵義是将原本屬于他人的資源強行掠奪,使得他人需要的東西變得短缺。

拆分部首和筆畫

掠(亻+呂/口/⺆/口)-- 部首是“亻”,總筆畫數為8。

剩(丷+乚/⺮/⺡)-- 部首是“丷”,總筆畫數為11。

使(⺩/頁)-- 部首是“⺩”,總筆畫數為8。

繁體

掠剩使的繁體字為「掠剩使」,拆分部首和筆畫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的形态與現代有所不同,一些部首的形狀和筆畫的順序也有所改變。然而,掠剩使作為漢字的基本構造在古代并無變化。

例句

1. 戰亂之中,掠剩使國家陷入了資源匮乏的境地。

2. 有些企業為了獲取更高利潤,采用掠剩使的手段壓榨員工。

3. 強國通過掠剩使戰敗國物質困乏,以達到鞏固自己強大地位的目的。

組詞

掠奪、剩餘、使者、使用、使命、使喚等。

近義詞

剝削、搶奪、掠奪、霸占等。

反義詞

共享、分享、合作、恩惠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