矫枉过正的意思、矫枉过正的详细解释
矫枉过正的解释
[hypercorrection] 把弯曲的东西扭过了头,从而弯向另一面。比喻纠正偏差做得过了分
详细解释
指纠正偏差而超过应有的限度。《后汉书·仲长统传》:“逮至清世,则復入於矫枉过正之检。”《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国之纲纪,本无禁固诸国通问之詔也。矫枉过正,下吏惧谴,以至于此耳。” 唐 白居易 《议封建论郡县》:“ 汉 鉴 秦 之亡也,亦矫枉而过正。”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细柳》:“或有避其谤者,又每矫枉过正,至坐视儿女之放纵而不一置问,其视虐遇者几何哉?” 高云览 《小城春秋》第三四章:“社会科学的钻研使他矫枉过正的排斥一切同爱情有关的诗的情绪。”
词语分解
- 矫枉的解释 矫正弯曲。比喻纠正偏邪。《孟子·滕文公下》“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汉 赵岐 注:“人当以直矫枉耳。”《后汉书·朱祐景丹传论》:“ 光武 鉴前事之违,存矫枉之志。” 李贤 注:“矫,正也。枉,曲也。
- 过正的解释 过分;过头。《后汉书·张晧王龚等传赞》:“ 安 储遭譖, 张卿 有请。 龚 纠便佞,以直为眚。二子过正,埋车堙井。” 李贤 注引《孟子》:“矫枉过正。”《晋书·陆机传》:“ 汉 矫 秦 枉,大启王侯,
网络扩展解释
“矫枉过正”是一个中性成语,指纠正错误时超过了应有的限度,反而导致新的偏差。以下是详细解释:
-
基本释义
- 字面含义:“矫”指矫正、扭转;“枉”指弯曲。原指将弯曲的东西扳直时用力过猛,导致其反向弯曲。
- 比喻义:比喻纠正错误或偏差时措施过于极端,引发新的问题。
-
出处与演变
- 最早见于《后汉书·仲长统传》:“逮至清世,则复入矫枉过正之检。”
- 后世沿用中逐渐从具体动作引申为对事物修正的抽象描述。
-
成语结构与用法
- 语法:偏正式结构,常作谓语、宾语或分句。
- 示例:政策调整需谨慎,若“矫枉过正”可能引发市场恐慌;教育中过度惩罚学生也是一种“矫枉过正”。
-
近义词与对比
- 过犹不及:两者均强调“过度”,但“过犹不及”侧重结果不恰当,而“矫枉过正”侧重纠正行为本身的极端性。
- 适得其反:与“矫枉过正”的结果相似,但后者更强调纠正过程中的偏差。
-
现实应用与争议
- 部分观点认为,某些情况下(如改革)需“矫枉过正”才能突破旧有束缚。
- 但多数语境中,该词提醒人们把握修正的“度”,避免极端化。
使用这一成语时需结合具体语境,既可用于批评过度纠正,也可在特定场景中解释极端措施的必要性。
网络扩展解释二
矫枉过正这个词是指为了纠正一种不正当行为或错误而采取的过于激进的措施,或者对事物做出的过度补偿。下面将对矫枉过正的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组词、近义词、反义词进行阐述。
拆分部首和笔画:
- 矫: 由矢(shǐ,箭)和口(kǒu,口)组成,总共10画。
- 枉: 由木(mù,木)和王(wáng,王)组成,总共8画。
- 过: 由辶(chuò,走之辵)和 寸(cùn,英寸)组成,总共17画。
- 正: 由止(zhǐ,足止)和一(yī,一)组成,总共5画。
来源:
矫枉过正这个词最早出自《淮南子·览冥训》:“是以君子之见枉而矫之如己焉,则下治其乱而百姓下从其上。”意即,君子在遇到不正当的行为或社会乱象时,应该力图改变,去纠正并引导人们积极向上。
繁体:
矯枉過正
古时候汉字写法:
矯: 角+爪+手
枉: 羊+木
過: 辵+冏
正: 止+一
例句:
他以纠正自己之前的错误为由,矫枉过正地制定了一系列过于严苛的规章制度。
组词:
矫正、枉事、过激、过于矫情
近义词:
过分、偏激、狂妄、激进、过火
反义词:
适度、中庸、稳健、温和、审慎
以上是关于矫枉过正的词语解释,包括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组词、近义词、反义词。这些信息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个词汇。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