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矫枉过正的意思、矫枉过正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矫枉过正的解释

[hypercorrection] 把弯曲的东西扭过了头,从而弯向另一面。比喻纠正偏差做得过了分

详细解释

指纠正偏差而超过应有的限度。《后汉书·仲长统传》:“逮至清世,则復入於矫枉过正之检。”《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国之纲纪,本无禁固诸国通问之詔也。矫枉过正,下吏惧谴,以至于此耳。” 唐 白居易 《议封建论郡县》:“ 汉 鉴 秦 之亡也,亦矫枉而过正。”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细柳》:“或有避其谤者,又每矫枉过正,至坐视儿女之放纵而不一置问,其视虐遇者几何哉?” 高云览 《小城春秋》第三四章:“社会科学的钻研使他矫枉过正的排斥一切同爱情有关的诗的情绪。”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矫枉过正”的汉语词典释义

“矫枉过正”是一个汉语成语,最早见于《汉书·诸侯王表序》的记载。其字面含义为“矫正弯曲之物时用力过度,反而使物体偏向另一侧”,比喻纠正偏差或错误时因过度修正而引发新的问题。

从词义结构分析:

  1. “矫”:意为纠正、匡正,如《说文解字》释为“揉箭箝也”,本指调整箭杆,后引申为修正行为。
  2. “枉”:指弯曲、不直,如《孟子·滕文公下》中“枉尺而直寻”,形容以小的让步换取大的收益。
  3. “过正”:即超过恰当限度,如《论语·先进》提到“过犹不及”,强调适度的重要性。

权威文献引用

用法与示例

该成语多用于描述政策、行为或观念调整中因过度严格而产生的负面效果。例如:“为减少塑料污染而全面禁用塑料制品,可能导致生产替代材料的环境成本更高,实属矫枉过正。”

语言学关联

“矫枉过正”与“过犹不及”“适得其反”等成语语义相近,均强调平衡与适度的重要性,常作为社会现象或历史教训的批判性表述。

网络扩展解释

“矫枉过正”是一个中性成语,指纠正错误时超过了应有的限度,反而导致新的偏差。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释义

    • 字面含义:“矫”指矫正、扭转;“枉”指弯曲。原指将弯曲的东西扳直时用力过猛,导致其反向弯曲。
    • 比喻义:比喻纠正错误或偏差时措施过于极端,引发新的问题。
  2. 出处与演变

    • 最早见于《后汉书·仲长统传》:“逮至清世,则复入矫枉过正之检。”
    • 后世沿用中逐渐从具体动作引申为对事物修正的抽象描述。
  3. 成语结构与用法

    • 语法:偏正式结构,常作谓语、宾语或分句。
    • 示例:政策调整需谨慎,若“矫枉过正”可能引发市场恐慌;教育中过度惩罚学生也是一种“矫枉过正”。
  4. 近义词与对比

    • 过犹不及:两者均强调“过度”,但“过犹不及”侧重结果不恰当,而“矫枉过正”侧重纠正行为本身的极端性。
    • 适得其反:与“矫枉过正”的结果相似,但后者更强调纠正过程中的偏差。
  5. 现实应用与争议

    • 部分观点认为,某些情况下(如改革)需“矫枉过正”才能突破旧有束缚。
    • 但多数语境中,该词提醒人们把握修正的“度”,避免极端化。

使用这一成语时需结合具体语境,既可用于批评过度纠正,也可在特定场景中解释极端措施的必要性。

别人正在浏览...

闇瞀伴奏暴伉彼己擘划不露圭角蚩鄙畴昔词翰担板汉赕税點解帝屋烦撋峯颖佛舍利共政黑邓邓和孺何氏三高合指后筵惠润互结谫僿蹇仄脚忙手乱醮禳精矿垦植冷面寒铁立场不稳李靖卢生冥魂闹鬨脑后插笔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起处亲吻起驶啓知扰穣日华申椒神蓬誓天断发首服水封琐碌苔阶太平无象脱袍退位惘然猬列违卯巷人相状校録消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