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寬厚慈惠。《管子·小匡》:“寬惠愛民,臣不如也。”《漢書·高帝紀》:“将軍 劉賈 數有大功,及擇寬惠脩絜者,王 齊 荊 地。” 唐 韓愈 《唐故國子司業窦公墓志銘》:“其為郎官令守,慎法寬惠不刻。”《明史·費震傳》:“ 費震 , 鄱陽 人。 洪武 初以賢良徵,為 吉水 知州,寬惠得民,擢知 漢中 。”
“寬惠”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多層含義和用法:
寬惠(拼音:kuān huì)指寬厚慈惠,形容待人慷慨大度、寬容仁厚,不計較細節或過失。例如《管子》中提到“寬惠愛民”,即強調以寬容仁愛的方式治理百姓。
核心内涵
側重于對他人的包容與善意,既包含物質上的慷慨(如分享資源),也包含精神上的寬厚(如諒解錯誤)。例如唐代韓愈在墓志銘中評價窦公“慎法寬惠不刻”,即贊揚其執法嚴謹但待人寬厚。
曆史用例
現代應用
可用于描述個人處世态度(如領導對下屬寬容),或正式場合的待客之道(如外交禮儀中的慷慨舉止)。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具體曆史案例,可參考《管子》《漢書》等文獻。
《寬惠》是一個中文詞彙,通常用來形容待人接物的态度和舉止,意指待人寬容和慈悲。這個詞彙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别是“寬”和“惠”。
根據漢字的部首和筆畫,可以将《寬惠》這兩個字進行如下拆分:
《寬惠》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在古代,寬厚慈悲的品質被尊重和贊揚,因此形成了這個詞彙來描述擁有這些品質的人。
在繁體字中,寬惠的寫法為「寬惠」。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寬惠有一些不同的變體。例如,寬可以寫作「㕁」或「寬」,而惠可以寫作「㥦」或「惠」。
以下是一些使用寬惠的例句:
與寬惠相關的一些詞彙有:
與寬惠有關的近義詞包括寬大、寬容,反義詞則是狹隘、刻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