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官府記事的簿冊或文書。《後漢書·南匈奴傳》:“當決輕重,口白單于,無文書簿領焉。”《資治通鑒·唐代宗大曆六年》:“ 滉 為人廉勤,精於簿領。” 清 俞樾 《古書疑義舉例·高下相形例》:“後世記載之家,但有簿領而無文章,莫窺斯秘,于是讀古人之書,亦不得其抑揚之妙,徒泥字句以求之,往往失其義矣。” 阿英 《袁中郎做官》:“他甚至說:‘抱牍之苦,甚于抱病;簿領之趣,惡于藥餌。’”亦稱“ 簿領書 ”。《文選·劉桢<雜詩>》:“沉迷簿領書,回回自昏亂。” 劉良 注:“簿領書,謂文書也。”
“簿領”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析:
簿領(拼音:bù lǐng,注音:ㄅㄨˋ ㄌㄧㄥˇ)指官府中用于記錄事務的簿冊或文書,主要用于行政、司法等公務場景。
曆史文獻記載
後世解析
清代學者俞樾在《古書疑義舉例》中批評後世“但有簿領而無文章”,強調文書與文學的區别。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後漢書》《資治通鑒》等史籍原文。
簿領是一個漢語詞彙,由兩個字組成。拆分部首是簿(bù)和領(lǐng),分别由竹和令兩個部首組成。
簿(bù)這個字由糸、钅和竹三個部首組成。糸是絲的意思,钅表示金屬,竹則表示竹子。簿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是「㽧」。它的繁體字是「薄」。
領(lǐng)這個字由頁和令兩個部首組成。頁表示紙張,令是對仆從的稱呼。領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是「領」。它的繁體字也是「領」。
《簿領》來源于古代官府中的管理制度。簿領是指官員和下屬所查看的冊子或檔案,用于管理和記載相關事務。這個詞後來也引申為統領、管理等意義。
1. 他被任命為公司簿領,負責管理文件和數據。
2. 這份簿領記錄了每個員工的工作情況和薪水發放。
1. 簿冊(bùcè):指記錄事項的冊子或紀錄冊。
2. 簿記(bùjì):指記錄賬目和財務的工作。
3. 簿子(bùzi):指用來記錄事項的本子或帳簿。
1. 檔案(dàng'àn):指有關個人或組織的文件和資料。
2. 文件(wénjiàn):指記錄和保存信息的書面或電子資料。
1. 散落:指分散、零散的狀态。
2. 雜亂:指無秩序、雜糅在一起的狀态。
簿領這個詞代表了古代官府中重要的管理制度,它诠釋了組織、記錄和統領的意義。通過正确使用簿領,可以有效地管理信息和資源,維護秩序和效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