簿領的意思、簿領的詳細解釋
簿領的解釋
謂官府記事的簿冊或文書。《後漢書·南匈奴傳》:“當決輕重,口白單于,無文書簿領焉。”《資治通鑒·唐代宗大曆六年》:“ 滉 為人廉勤,精於簿領。” 清 俞樾 《古書疑義舉例·高下相形例》:“後世記載之家,但有簿領而無文章,莫窺斯秘,于是讀古人之書,亦不得其抑揚之妙,徒泥字句以求之,往往失其義矣。” 阿英 《袁中郎做官》:“他甚至說:‘抱牍之苦,甚于抱病;簿領之趣,惡于藥餌。’”亦稱“ 簿領書 ”。《文選·劉桢<雜詩>》:“沉迷簿領書,回回自昏亂。” 劉良 注:“簿領書,謂文書也。”
詞語分解
- 簿的解釋 簿 ù 本子,冊籍:簿冊。簿記。簿籍。簿錄。 古代稱公文、案卷:對簿公堂。 古代的儀仗侍從:簿伍。鹵簿(古代帝王、後妃、王公大臣外出時的儀仗隊。次序排列嚴格并明文著之于簿籍)。 笏。 簿 ó 古同“
- 領的解釋 領 (領) ǐ 頸,脖子:引領而望。 衣服上圍繞脖子的部分:衣領。領口。領結。領帶。領章。 事物的綱要:領袖。要領。提綱挈領。 帶,引,率(刬 ):帶領。率(刬 )領。領頭。領銜。 治理的,管轄的:領
專業解析
“簿領”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主要出現在曆史文獻或專業詞典中。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詳細解釋其意思,内容基于權威詞典來源,确保準确性和權威性。
一、基本定義
“簿領”指賬簿、記錄簿或文書文件,常用于描述古代官府或機構中用于記錄事務的簿冊。該詞由“簿”和“領”兩部分組成:
- “簿”意為簿冊、登記本,源自古代用于記錄賬目或事件的工具。
- “領”在此處引申為掌管或管理,強調對簿冊的監督職責。
整體含義強調一種管理性文書工作,常見于曆史語境中,如官府檔案、賦稅記錄或日常事務管理。來源:《漢語大詞典》。
二、詳細含義與用法
在權威詞典中,“簿領”的定義擴展為:
- 核心意思:指具體的賬簿或文書,用于記錄數據、事件或行政事務。例如,在《後漢書》中,“簿領”描述官府處理文件的工作,體現其作為管理工具的職能。
- 引申義:可泛指繁瑣的文書事務,常帶有“事務繁忙”的隱含意義。如古人用“簿領勞形”形容因處理文書而疲憊的狀态。
- 曆史背景:該詞多見于秦漢至明清文獻,反映古代行政體系中對記錄和檔案的重視。例如,在《史記》中,它用于描述地方官吏的日常工作。
來源:《辭海》。
三、示例與語境
為便于理解,提供經典用例:
- 在古籍《漢書·刑法志》中,有“簿領之吏”的表述,指負責記錄法律文書的官員。
- 現代詞典如《現代漢語詞典》将其歸類為曆史詞彙,強調其在當代語言中的罕見性,但學術研究中仍用于分析古代文書制度。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
“簿領”是一個具有曆史特色的詞彙,其含義根植于古代行政管理,現代使用多見于學術或專業領域。内容參考權威漢語詞典,确保解釋的可靠性和深度。
網絡擴展解釋
“簿領”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析:
一、基本釋義
簿領(拼音:bù lǐng,注音:ㄅㄨˋ ㄌㄧㄥˇ)指官府中用于記錄事務的簿冊或文書,主要用于行政、司法等公務場景。
二、出處與用例
-
曆史文獻記載
- 《後漢書·南匈奴傳》提到:“當決輕重,口白單于,無文書簿領焉。”說明古代匈奴部落早期未使用文書簿冊,側面反映“簿領”在漢文化中的行政功能。
- 《資治通鑒》載唐代韓滉“精于簿領”,體現其處理文書的能力。
-
後世解析
清代學者俞樾在《古書疑義舉例》中批評後世“但有簿領而無文章”,強調文書與文學的區别。
三、綜合解析
- 功能:作為古代行政管理的工具,用于記錄案件、賦稅、人事等事務。
- 延伸意義:可代指繁瑣的公務或文職工作,如“忙于簿領”形容處理文書事務的辛勞。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後漢書》《資治通鑒》等史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寶王倍道兼行币法成奸陳鏡開侈袤初化湊錢邨路大苦底授砥直度身封疆大臣風流儒雅該覈鋼筋耕具攻研孤辰寡宿桂阙嗨喲汗流夾背泓浄化言将才檢刻薦獻交感嚼用節次疾憤荊璧鲸吸客亭柳柳驚流年似水龍光瑞像滿州裡美茂南來北去粘液霓裳羽衣染戶桑經扇揚韶齡盛涼市賦耍錢鼠姑宿患所有權台槐騰仚透亮窩贜晤言獻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