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辭官引退之志。 唐 呂溫 《<裴氏海昏集>序》:“公為海昏之會,以禮義相誨,故其詩恬淡,退志莊直。” 蔡東藩 許廑父 《民國通俗演義》第一二四回:“ 春煊 生性強項,還打算背城一戰,經不得 榮新 退志已決,又苦勸 春煊 道:‘老師春秋已高,正好和 榮新 優遊林下。’”
“退志”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但核心指向“放棄志向”或“辭官隱退”的意圖。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放棄志向
指個人主動放棄原有的理想、抱負或進取心,失去奮鬥動力。這一解釋多見于現代語境,強調心理層面的退縮()。
辭官引退
傳統用法中特指官員主動辭去官職、歸隱田園的志向。例如唐代呂溫在《裴氏海昏集序》中提到的“退志莊直”,即描述文人淡泊名利的狀态()。
文學與曆史語境
多用于描述古代官員或文人的隱退選擇,如:“任教主威福自用,我四兄弟早萌退志”()。
現代引申義
可泛指個人在事業、學業等領域的退縮,例如:“面對挫折,他心生退志,不再堅持原計劃”()。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來源,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平台()。
退志(tuì zhì)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指的是對于志向、目标或理想的放棄或放低。
退字的部首是辶(chuò), 筆畫數為5;志字的部首是心(xīn),筆畫數為7。
《退志》一詞的來源可追溯至中國古代的儒家文化。在儒家思想中,志向被視為個人的追求和奮鬥目标,是追求聖賢境界的重要内容。然而,社會多變和個人境遇的改變可能導緻個體對志向的調整和放棄,從而形成了“退志”的概念。
《退志》的繁體字為《退志》。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退字的舊字形為退,而志字的舊字形為誌。
1. 他曾經對音樂充滿熱情,但現在因為生活的壓力開始退志了。
2. 面對困難,他選擇了退志,轉而追求更現實的目标。
退步、退縮、退讓、退休、退化
放棄、放低、拜山盟、背水一戰
堅持、追求、積極、向前、超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