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wag one’s tongue]∶瞎說;沒有事實根據地議論
亂嚼舌
(2) [argue meaninglessly with]∶作無謂的争辯。也說“嚼舌根”、“嚼舌頭”
(1).咬破舌頭。 魯迅 《華蓋集·“碰壁”之馀》:“即使敵手用了卑劣的流言和陰謀,也應該正襟危坐,毫無憤怨,默默地吃苦;或則戟指嚼舌,噴血而亡。”
(2).亂說;搬弄是非。 元 無名氏 《貨郎旦》第二折:“他自吃醉了,這等腳高步低,立也立不住,幹我甚麼事,説我推他,要你來嚼舌。” 明 吳炳 《畫中人·友瞷》:“ 胡大 ,不要嚼舌!”
(3).無謂地争辯。如:沒工夫跟你嚼舌。
“嚼舌”是一個漢語動詞,拼音為jiáo shé,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詳細解釋:
信口胡說或搬弄是非
指沒有事實依據地議論他人,或故意散布謠言、挑撥關系。例如:“背後嚼舌隻會破壞人際關系。”
無謂的争辯
表示在無意義的話題上糾纏不休。例如:“别浪費時間跟他嚼舌。”
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用例,可參考、7、11的文學引證。
《嚼舌》是一個漢語詞語,主要用于形容人挑毛病、挑剔别人的說話或行為。該詞的拆分部首為口部首,筆畫數為11畫。
《嚼舌》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漢語中,它是由“嚼”和“舌”兩個字組合而成。其中,“嚼”意為咀嚼、嚼碎,用于比喻挑剔、挑毛病;“舌”則意為舌頭,引申為說話。因此,“嚼舌”即指一個人細緻入微地批評、指責别人的行為。
在繁體字體中,嚼舌的寫法為「嚼舌」。
古時候,“嚼舌”一詞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根據《廣韻》的記載,古代的「嚼舌」寫作「噭舌」,其中的「舌」字采用了一種與現代不同的寫法。
以下是幾個使用“嚼舌”的例句:
1. 他總是喜歡嚼舌,把别人的缺點說得一清二楚。
2. 别再嚼舌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
3. 你為什麼總是嚼舌批評别人,難道沒有什麼積極的話要說嗎?
與“嚼舌”意思相關的組詞有:
1. 挑剔:指過于挑剔,對别人的行為或事物過分挑剔。
2. 吹毛求疵:指對别人的言行舉止過分挑剔,追求完美。
3. 口誅筆伐:指以言辭批評、抨擊他人。
近義詞:苛評、責難、叱責。
反義詞:讚美、肯定、稱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