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太守衙中的正堂。《後漢書·郭丹傳》:“勑以 丹 事編署黃堂,以為後法。” 李賢 注:“黃堂,太守之廳事。” 宋 範成大 《吳郡志·官宇》:“黃堂,《郡國志》:在雞陂之側, 春申君 子 假君 之殿也。後太守居之,以數失火,塗以雌黃,遂名黃堂,即今太守正廳是也。今天下郡治,皆名黃堂,昉此。”《儒林外史》第七回:“ 大江 煙浪杳無蹤,兩日黃堂坐擁。”
(2).借指太守。 宋 黃朝英 《靖康缃素雜記》卷上:“太守曰黃堂。” 明 徐複祚 《紅梨記·初會》:“妾是 王 家子姓,父做黃堂。”《文明小史》第四十回:“男八字更不用説,一身衣食有餘,功名雖是異途,卻有四品黃堂之分。”
(3).墓地。 宋 張淏 《雲谷雜記·太祖達生知命》:“即更衣服,弧矢登闕臺,望西北鳴弦發矢,指矢委處,謂左右曰:‘即此乃朕之黃堂也。’”
“黃堂”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主要包含以下三個方面:
太守衙門的正廳
黃堂最初指古代太守(相當于郡守或知府)官署中的正堂。這一稱呼源于漢代,因太守廳堂的牆壁塗有雌黃(礦物顔料)以驅邪避災而得名。例如《後漢書·郭丹傳》記載:“黃堂,太守之廳事。”
借指太守或知府
隨着詞義演變,“黃堂”逐漸成為對太守、知府等地方行政長官的代稱。例如宋詞中“黃堂千騎真安逸”即指太守的顯赫身份,明清時期更明确将知府稱為“黃堂”。
墓地的代稱
在宋代文獻中,“黃堂”也用于指代墓地,如《雲谷雜記》記載宋太祖曾指某處為“朕之黃堂”。
“黃堂”一詞既指具體的官府建築,又延伸為官職代稱,并在特定語境下與墓地關聯。其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具體分析,尤其在古典文獻中多與地方行政相關。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後漢書》《吳郡志》等史料。
黃堂,指的是黃色的堂屋,也就是黃色的廟堂或者黃色的大廳。在古代中國,黃色被視為皇室專用的顔色,因此黃堂常常與皇家的殿堂相聯繫。
黃堂的偏旁部首是“土”字旁,表示與土相關的事物。它的總筆畫數為12畫。
“黃堂”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司馬遷所著的《史記·意林》一書中,用來形容古代帝王居住的黃色殿堂。
繁體字中的“黃堂”為「黃堂」。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黃堂采用了不同于現代的書寫方式。例如,犬在古代寫作犭,堂的上半部分寫作艸,下半部分寫作土。
1. 皇宮中的大廳都被塗成了黃色,典禮将在黃堂舉行。
2. 她生活在一座金碧輝煌的黃堂之中,過着無憂無慮的日子。
黃堂可以組成許多相關的詞語,例如:
- 黃堂大典:指的是在黃堂舉行的盛大典禮。
- 黃堂之樂:意為在黃堂中演奏的樂曲。
- 黃堂糕點:特指以黃為主要外觀顔色的糕點。
近義詞:黃殿、黃廟
反義詞:黑堂、白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