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譏責丑惡的事物。 漢 張衡 《陳事疏》:“褒美譏惡,有心皆同。”
(2).喜好譏刺的惡行。 唐 道宣 《續高僧傳·譯經二·彥琮》:“誠心愛法,志願益人,不憚久時,其備一也。将踐覺場,先牢戒足,不染譏惡,其備二也。”
“譏惡”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兩層含義,其用法和文獻出處如下:
譏責丑惡的事物
指通過諷刺、批評的方式揭露或譴責丑惡現象。例如漢代張衡在《陳事疏》中提到:“褒美譏惡,有心皆同”,強調人們對于善惡評判的共通性。
喜好譏刺的惡行
指本身帶有惡意、習慣性嘲諷他人的行為。唐代道宣的《續高僧傳》中提到修行者應“不染譏惡”,即告誡避免此類負面言行。
若需進一步探讨具體語境中的用法,可結合古代文獻例句分析。
譏惡,一個常用的成語,意為譏笑拒絕邪惡。
譏:讠(言字旁)+ 古文的鳥字旁,共5畫。
惡:心(心字旁)+ 亞字旁,共8畫。
《禮記·雜記》中有這樣的記載:“聖人在君子身上見,故雖與人語之,曾諷不驕。”意為聖人看到有才德的人,即使與其交談,也不會驕傲自滿。從而形成了“譏惡”一詞。
「譏惡」是譏惡的繁體字形式。
古代的譏惡漢字寫法為「譏惡」,其中的「譏」是用「言」字旁和「幾」字旁構成,表示嘲笑、諷刺的意思。而「惡」是由「心」字旁和「亞」字底構成,表示惡心、邪惡的意思。
他經常譏惡那些攀附權貴的人。
- 譏笑
- 譏諷
- 拒絕
- 稱贊
- 贊美
- 褒獎
- 贊揚
- 稱道
- 欣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