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鼍龍的意思、鼍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鼍龍的解釋

即鼍。見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鱗一·鼍龍》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鼍龍是中國古代文獻中對揚子鳄的别稱,學名為Alligator sinensis,屬爬行綱鳄科動物。其名稱源于古漢語“鼍”字,《說文解字》釋為“水蟲,似蜥蜴,長丈所,皮可冒鼓”,《爾雅·釋魚》則稱其為“鼍,魚屬”,均指其形态與生活習性。現代動物學研究表明,鼍龍是中國特有物種,主要分布于長江中下遊水域,背甲呈暗褐色鱗甲,吻部短闊,四肢粗短,晝伏夜出,以魚、蛙及小型哺乳動物為食。

在文化意象中,鼍龍常被視為祥瑞或兇兆的象征。《本草綱目》記載其甲片可入藥,主治“心腹癥瘕”,而《禮記·月令》則将鼍鼓(鼍龍皮制鼓)列為禮器。神話傳說中,鼍龍被描述為可興風作浪的水怪,《西遊記》第四十三回提及“鼍龍怪”占據黑水河,體現其在民間叙事中的神秘色彩。

需特别說明的是,鼍龍現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色名錄将其列為極危物種,現存野生個體不足200隻。

網絡擴展解釋

鼍龍的詳細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鼍龍(拼音:tuó lóng)指揚子鳄,是一種大型爬行動物,體長可達2米以上,栖息于池沼或河流底部,屬于中國特有物種。


二、文化内涵

  1. 神話形象
    古代文獻和藝術中,鼍龍常被描繪為類似龍的神獸,但形态更接近鳄魚,象征力量與智慧。部分水鄉地區認為它能掌控水源,帶來豐收,因此被視作吉祥物。

  2. 文學引用
    在《西遊記》第四十三回中,鼍龍以“小鼍龍”形象出現,是泾河龍王之子,因違反天規被斬殺,展現了其在古典文學中的角色。


三、其他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神話傳說或生物學特性,可參考《本草綱目》或相關動物保護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白毛百仞闆心畢扈嘈嘈趁熱打鐵釣玉峒兵婀娜多姿耳韻改錯艮岑光潔股弁歸咎于捍棒含貞合刊鴻逵黃犬音誨敕诙谲魂府夾室井臼京周金磚極談舉陳困殆老小燎荒六蠻孟公投轄邈散農民排媢沛滂乾片清範窮寇勿迫瑞禾上都少房神霄绛阙授精疏屏熟紙鞉音甜迷迷體候菟裘晚母韋編三絶威聲問業無米之炊虓噉小龍狹斜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