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我國古代的 羌 族和 匈奴 族,亦用以泛稱我國古代西北部的少數民族。《後漢書·西羌傳·東號子麻奴》:“又 龐 參 将 羌胡 兵七千餘人,與 鈞 分道并北擊 零昌 。”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書記》:“今 羌胡 徵數,負販記緡,其遺風歟!” 唐 高適 《薊門行》:“羌胡無盡日,征戰幾時歸。”
羌胡是漢語中一個曆史民族稱謂的複合詞,由“羌”和“胡”兩個部族名稱組合而成,特指中國古代西北地區的遊牧民族群體。以下是詳細釋義:
羌
指中國西部的古老遊牧民族“羌族”,分布于今甘肅、青海、四川一帶。羌人以畜牧為生,善騎射,漢文史籍中常與“戎”并稱(如“西羌”),是華夏族對西方非華夏族群的統稱之一 。
胡
原指北方草原民族(如匈奴),後擴展為對西域及北方遊牧民族的泛稱。漢代後,“胡”逐漸涵蓋匈奴、鮮卑、羯、氐等族群 。
複合詞“羌胡”
東漢至魏晉時期,因羌族與匈奴、鮮卑等北方民族頻繁互動,甚至聯合對抗中原王朝,“羌胡”成為漢廷對西北遊牧民族聯盟的統稱,強調其地緣與文化的交織性 。
唐代以後,“羌胡”一詞逐漸被更具體的族稱(如吐蕃、黨項)取代,但仍在詩文中作為西北異族的代稱。如杜甫《兵車行》中“羌胡蹈舞共讴歌”,借古稱映射當時邊疆民族 。
上海辭書出版社,ISBN 978-7-5326-5360-3.
“羌胡”詞條釋義(第7卷,頁489).
上海辭書出版社,ISBN 978-7-5326-5205-7.
“羌”“胡”曆史民族關系闡釋(曆史分冊,頁1123).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ISBN 978-7-5004-9129-0.
東漢羌胡叛亂與邊疆政策(魏晉南北朝卷,頁207).
“羌胡”是古代漢語中對西北少數民族的泛稱,具體解釋如下:
“羌胡”由“羌”和“胡”兩字組成: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文獻或民族關系分析,可參考權威典籍如《後漢書》《文心雕龍》等。
柏皇包袱皮兒悲悼崩沸辯護比籠參考資料草囷察捕巉崄稱帝乘陵誠莊出閤初篁出外刺篷辭歲竄易粗衣淡飯貸死調身飯後鐘反射飛風鋒鍉賦政蛤蚌貴州寒宮河水不犯井水徽劇家母簡斥結拜幾事九文離離蔚蔚臨硎理音龍卷貉睡歐風墨雨丕祉籤堤遷配愆懸棄嫌儒門紗籠射罔雙喜臨門驷房蘇軟素學頽漏剜刺挑茶無相幹銷溶校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