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unny;humorous] 談話富于風趣
其言專商鞍、 韓非之語也,指意放蕩,頗複诙諧。——《漢書·東方朔傳》
(1).談吐幽默風趣。《漢書·東方朔傳》:“其言專 商鞅 、 韓非 之語也,指意放蕩,頗復詼諧。” 唐 杜甫 《社日》詩之一:“尚想 東方朔 ,詼諧割肉歸。” 許地山 《枯楊生花》:“ 思敬 底心情很坦蕩,有時也很诙諧。”
(2).戲語,笑話。《新唐書·隱逸傳·陸羽》:“嗚咽不自勝,因亡去,匿為優人,作詼諧數千言。”
“诙諧”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huī xié,主要指說話或表達方式風趣幽默,能引人發笑。以下是詳細解釋:
“诙諧”形容語言或行為輕松有趣,帶有幽默感。例如:“他的演講诙諧生動,全場笑聲不斷。”
該詞最早見于《漢書·東方朔傳》:“其言專商鞅、韓非之語也,指意放蕩,頗複诙諧。”,指東方朔的言辭幽默且不拘泥于傳統。唐代杜甫也曾用“诙諧”形容人物性格,如《社日》中“尚想東方朔,诙諧割肉歸”。
诙諧常源于民間文化,既能自娛自樂,也能反映社會現象,是幽默的一種表現形式。
诙諧是一種以風趣語言引發笑聲的表達方式,兼具趣味性和文化内涵。
诙諧(hūi xié)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幽默、滑稽的事物或言語。
诙諧的部首是讠(yán)和心(xīn),共計9個筆畫。
诙諧一詞最早見于《莊子·列禦寇》:“乃舉其拳曰:弼扞爾枚何在?若約莫诙諧,濫乎于天。”意為如果約束不夠,诙諧将會濫行于天地之間。後來逐漸演變成形容幽默的詞語。
诙諧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詼諧」。
古時候漢字寫作「詼謔」或「詼讘」,意味着言辭滑稽。
1. 他的笑話總是诙諧而又引人發笑。
2. 這部電影以其诙諧的台詞和滑稽的情節受到了觀衆們的喜愛。
诙諧的相關詞彙有:诙諧性、诙諧感、诙諧笑話等。
诙諧的近義詞有:滑稽、幽默、逗趣。
诙諧的反義詞有:嚴肅、正經、沉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