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郊祡 ”。焚柴祭天。为古代帝王祭祀的一种仪式。《汉书·郊祀志下》:“﹝ 匡衡 言:﹞‘臣闻郊柴饗帝之义,埽地而祭,上质也。’”《晋书·华恒传》:“ 恆 议, 汉献帝 居 许 ,即便郊祡,宜於此修立。” 宋 秦观 《次韵侍祠南郊》:“风马云车下九天,郊柴初告帝心虔。”
“郊柴”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jiāo chái,主要用于描述古代帝王祭祀的一种仪式。以下是详细解释:
词义核心
指焚柴祭天,即通过燃烧柴火和祭品产生烟气,象征与天神沟通。这一仪式通常在郊外举行,故称“郊柴”。
通假写法
该词亦写作“郊祡”(“祡”为“柴”的通假字),如《晋书·华恒传》提到“郊祡”的用法。
历史背景与仪式特点
郊柴是古代帝王祭天的核心环节,属于“郊祀”的一部分,强调“上质”(质朴庄重)。据《汉书·郊祀志》记载,仪式需“埽地而祭”,即清扫祭坛以示虔诚。
文献例证
延伸关联
郊柴与“燔柴”类似(《礼记·祭法》有载),但更强调在特定场所(郊)举行,体现帝王对天命的尊崇。
“郊柴”是古代祭天仪式的专称,兼具宗教与政治象征意义,通过焚柴表达对天神的敬畏与祈愿。
《郊柴》是一个词语,包含两个字:郊和柴。
郊的拆分部首为阝,总共有10画。
柴的拆分部首为木,总共有8画。
郊柴指的是在农村的郊外采集或购买回来的柴火,用于生活或烹饪。
郊柴的来源主要是农村地区的山林或柴火店。一些农村家庭会亲自去山林中砍伐柴木作为冬季取暖的燃料,也有人选择购买柴火来满足家庭的需求。
郊柴的繁体字为「郊柴」,与简体字相同。
古时候的汉字写法可能存在一些差异,但郊柴作为一个常用词,其古代写法与现代写法相似,没有明显的变化。
1. 农村的人们每年秋季都会去山里砍伐郊柴,准备过冬。
2. 她在柴火店买了一捆郊柴回家,准备晚上做饭。
郊柴可以构成其他词语:
1. 郊外:指城市周围的乡村地区。
2. 柴火:指用来生活和烹饪的木柴。
郊柴的近义词包括:山柴、村柴。
郊柴的反义词可以是:城市供热、液化气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