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杯珓。 宋 袁文 《瓮牖闲评》卷七:“今人皆言珓杯,古人谓之杯珓。 韩退之 诗云:‘手持杯珓导我掷,云此最吉餘难同。’” 元 无名氏 《替杀妻》第三折:“行道数十里地,见座神庙,我且问珓杯咱。” 明 郑真 《计偕录·行程日记》:“因举珓杯乞灵,卦辞以 苏武 为言,有‘节毛终见 汉 君王’之句。”
“珓杯”是中国传统占卜用具,主要用于与神明沟通、求问吉凶。以下是综合古籍和文献的详细解释:
珓杯(拼音:jiào bēi)由两片蚌壳或竹木制成,形似新月,每片分正反两面:平面为阳面(正面),凸面为阴面(反面)。使用时掷于地面,根据俯仰组合判断神明旨意。其功能类似于签卦,常见于道教仪式和民间信仰,尤其在闽台、潮汕地区流行。
珓杯的卦象主要有三种:
珓杯最早可追溯至唐宋时期,古籍《瓮牖闲评》记载其原名“杯珓”,韩愈诗句“手持杯珓导我掷”也印证了其占卜传统。元代杂剧《替杀妻》和明代文献中均有使用珓杯的情节,表明其长期作为占卜工具存在。
珓杯反映了古人通过自然物与神明沟通的朴素信仰,是民间宗教仪式的重要载体。其形制简单却蕴含阴阳辩证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天人感应的追求。
扩展提示:若需了解更具体的占卜流程或地域文化差异,可参考道教典籍或民俗研究文献。
珓杯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的意思指的是一种传统的白瓷酒杯,通常用于盛放酒类饮品。珓杯在古代常被用于宴会、婚宴、祭祀等重要场合,具有较高的文化和历史价值。
珓杯由两个部首组成,左边是玉字旁部首“王”,右边是米字旁部首“米”。它总共有9个笔画。
珓杯这个词的来源比较古老,最早见于《尔雅》释饮部,盛酒的器具被称为“斝”或“斝杯”。后来逐渐演变成了“珓杯”的形式。在繁体中,这个词仍然保持为“珓杯”,没有特殊的变化。
珓杯作为一个古老的词语,其中的几个汉字在古代写法上有所不同。其中,“珓”的古代写法为“㾩”,它由玉字旁和老字头组成;“杯”的古代写法为“枹”,由木字旁和非字部首组成。
1. 酒满珓杯,花开佳节。
2. 他举起珓杯,向宾客敬酒。
3. 宴会上,每个人手握着珓杯,笑语盈盈。
珓杯并不常被用于组词,因为它指的是特定的酒杯。但是可以有一些相关的组词,如“珓杯酒”、“珓杯文化”等。
近义词:酒盅、酒杯、花杯
反义词:茶杯、水杯、饭碗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