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奉役的意思、奉役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奉役的解釋

服役。 唐 盧綸 《酬靈澈上人》詩:“軍人奉役本無期,落葉花開總不知。” 唐 薛用弱 《集異記補編·張光晟》:“﹝ 張光晟 ﹞因奉役至 華州 ,盛暑驅馳,心不平。”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奉役”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曆史文獻中有所體現,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奉役”指按照命令或安排履行職責、承擔任務,核心含義為“服役”。該詞由“奉”(遵從)和“役”(勞役)組成,強調對上級指令的服從與執行。


二、字詞解析

    • 字義:接受、遵從(如“奉旨”“奉上級命令”),也含恭敬之意(如“奉養”“奉為圭臬”)。
    • 字義:指官方勞役(如“徭役”),或指被驅使(如“奴役”)。

三、詳細解釋

  1. 曆史語境中的使用
    唐代文獻中,“奉役”多指軍人或百姓為官府承擔勞役。例如:

    • 盧綸《酬靈澈上人》提到“軍人奉役本無期”,反映古代服役無固定期限的現象。
    • 薛用弱《集異記補編》記載張光晟“因奉役至華州”,描述官員奉命執行公務的情景。
  2. 引申含義
    除字面意義的服役外,也隱含對職責的忠誠履行,如現代可比喻為“恪守崗位責任”。


四、現代用法

當代使用較少,多出現在曆史文獻或文言色彩較濃的語境中。近義詞包括“服役”“供職”,反義詞如“抗命”“渎職”。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出處,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唐代詩文選集。

網絡擴展解釋二

奉役

奉役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常用于描述人們依從、服從、履行某種任務或義務。

拆分部首和筆畫

奉役的第一個字奉,是由"大"部首和"廾"部首組成,總共有9畫。而役的第一個字彳,是由"彳"部首和"壬"部首組成,總共有7畫。

來源和繁體

奉役的來源可追溯到古代社會,當時國家和社會對個體有所要求和安排,人們需要奉行國家的政令和履行社會的義務。繁體字中,奉字的形狀較為複雜,役字則相對簡化。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有所變化。然而,在古時候,奉役的基本形狀與現代漢字基本相似。

例句

1. 在傳統文化中,子女們常常要奉役于父母的期望和要求。

2. 他選擇奉役于國家,投身軍隊。

3. 作為公司職員,我們必須奉役于公司的規章制度和任務安排。

組詞

奉養、奉行、服役、役使。

近義詞

執行、履行、遵從、服從。

反義詞

抗命、違逆、不從。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