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服役。 唐 盧綸 《酬靈澈上人》詩:“軍人奉役本無期,落葉花開總不知。” 唐 薛用弱 《集異記補編·張光晟》:“﹝ 張光晟 ﹞因奉役至 華州 ,盛暑驅馳,心不平。”
“奉役”是古漢語中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接受差遣、承擔職務。根據《漢語大詞典》解釋,“奉”表恭敬接受,“役”指公務或勞役,合指奉命從事公務活動1E418。該詞常見于古代文獻,如《後漢書·百官志》記載官員“奉役于朝”,指官吏在朝廷執行職務。
從詞義演變看,“奉役”在唐宋時期逐漸擴展至軍事領域,《新唐書·兵志》提到“邊軍奉役戍守”,指士兵奉命駐守邊疆1E418。現代漢語中該詞已鮮少使用,主要作為研究古代職官制度的曆史語料。需要注意的是,《辭源》特别指出“奉役”與“服役”存在程度差異,前者強調恭敬奉行,後者側重義務承擔1E418。
文獻例證方面,《資治通鑒·唐紀》載:“州縣吏奉役如常”,生動展現唐代地方官吏處理公務的日常狀态,印證該詞的公務執行内涵1E418。
“奉役”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曆史文獻中有所體現,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奉役”指按照命令或安排履行職責、承擔任務,核心含義為“服役”。該詞由“奉”(遵從)和“役”(勞役)組成,強調對上級指令的服從與執行。
曆史語境中的使用
唐代文獻中,“奉役”多指軍人或百姓為官府承擔勞役。例如:
引申含義
除字面意義的服役外,也隱含對職責的忠誠履行,如現代可比喻為“恪守崗位責任”。
當代使用較少,多出現在曆史文獻或文言色彩較濃的語境中。近義詞包括“服役”“供職”,反義詞如“抗命”“渎職”。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出處,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唐代詩文選集。
安陵君敖曓悖傲冰棒波鴻層層加碼朝報丑賊生楮耳大溲兒童福利院焚爇負途格林童話更籤共德呵硯慧炬交宦驕黠節旨金徽饑溺金台訣行濬繕孔跖狼多肉少雷室犂耳立少觀多留計淪谪帽準悶怒民不堪命民疇哪兒判若雲泥平隰輕拂擎天一柱清頭全璧日珠三垢澀重射服升平沈沔神母事類竦神陶缶婉嫕魏國山河纖鱗纖美仙品霞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