黜陟幽明的意思、黜陟幽明的詳細解釋
黜陟幽明的解釋
黜退昏愚的官員,晉升賢明的官員。《書·舜典》:“三載考績,三考黜陟幽明。” 孔 傳:“黜退其幽者,升進其明者。” 三國 魏 曹操 《度關山》詩:“黜陟幽明,黎庶繁息。” 唐 陳子昂 《上軍國利害事·出使》:“昔 堯 舜 氏不下席而天下理者,蓋黜陟幽明能折中爾。”亦作“ 黜幽陟明 ”。《宋書·鄧琬傳》:“孤以不才,任居藩長,大懼宗稷,殲覆待日。故招徒 楚郢 ,飛檄京甸,志遵前典,黜幽陟明,庶七廟復安,海昏有紹。” 明 歸有光 《送昆山縣令朱侯序》:“ 有光 等與于南宮之試,親見天子黜幽陟明之典。”
詞語分解
- 黜陟的解釋 指人才的進退,官吏的升降。《書·周官》:“諸侯各朝于方嶽,大明黜陟。”《後漢書·韋義傳》:“﹝ 韋義 ﹞數上書 順帝 ,陳宜依古典,考功黜陟,徵集名儒,大定其制。” 唐 韓愈 《送李願歸盤谷序》:“
- 幽明的解釋 .指有形和無形的事物。《易·繫辭上》:“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韓康伯 注:“幽明者,有形無形之象。” 宋 蘇轼 《與錢濟明》之三:“神藥希代之寶,理貫幽明,未敢輕議。”.指
網絡擴展解釋
“黜陟幽明”是一個古代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解析:
-
基本含義
該成語意為黜退昏愚的官員,晉升賢明的官員,體現了古代對官員考核和任免的公正标準。其核心是“賞罰分明”,通過考核淘汰不稱職者,提拔有才能者。
-
詞源與結構
- 詞源:出自《尚書·舜典》:“三載考績,三考黜陟幽明。”孔傳注解為“黜退其幽者,升進其明者”(《尚書》是儒家經典,此句是舜帝對官員考核制度的記載)。
- 拆分解釋:
- 黜(chù):貶退、罷免;
- 陟(zhì):晉升、提拔;
- 幽:昏暗、愚昧(代指不稱職者);
- 明:賢明、明智(代稱優秀官員)。
-
曆史用例與延伸
- 三國時期曹操在《度關山》中寫道:“黜陟幽明,黎庶繁息”,借以表達政治清明的理想。
- 唐代陳子昂引用此典,強調“黜陟幽明能折中爾”,說明考核需公平。
- 注意:部分資料(如)誤将此詞解釋為“貶低優秀、提拔無能”,但主流權威文獻及曆史用例均支持“黜愚升賢”的正面含義,需以經典出處為準。
-
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古代官員考核制度或政治治理,現代也可借喻人事管理中的優勝劣汰原則。例如:“企業應效仿古人黜陟幽明,建立科學的人才評價體系。”
-
語法與發音
- 拼音:chù zhì yōu míng(注意“陟”讀zhì,非chì)。
- 語法功能:作謂語、賓語或定語,如“推行黜陟幽明之策”。
這一成語濃縮了中國古代政治智慧,強調通過制度性考核實現人才選拔的公正性,其核心理念至今仍具借鑒意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黜陟幽明是一個由四個漢字組成的詞語。通過拆分可以得到字母部首和筆畫。
部首拆分:
- 黜 部首:黑(黑部)
- 陟 部首:阜(阜部)
- 幽 部首:幺(幺部)
- 明 部首:日(日部)
筆畫拆分:
- 黜 筆畫:11畫
- 陟 筆畫:10畫
- 幽 筆畫:9畫
- 明 筆畫:8畫
黜陟幽明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詩經》中的一句話:“黜陟于幽明”,形容了人們在黑暗與光明之間的追求與探索。
在繁體字中,黜陟幽明的寫法保持不變。
古時候漢字寫法可能有些許不同,但基本保持相同的形态。
以下是一個例句:
他在黜陟幽明的道路上不斷探索,追求真理與智慧。
一些相關的組詞有:幽深、明亮、陟山、黜退等。
近義詞可能有:黑暗、隱藏、升華等。
反義詞可能有:光明、顯現、下墜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