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姦兇 ”。亦作“姧凶”。亦作“奸兇”。亦作“奸凶”。1.指奸诈凶恶的人。 三国 蜀 诸葛亮 《出师表》:“庶竭駑钝,攘除姦凶。” 唐 李翱 《祭中书韦相公文》:“升俊良之滞淹,摧姦兇之炽盛。” 唐 元稹 《招讨镇州制》:“便合兴师进讨,以翦姧凶。” 宋 苏舜钦 《苦调》诗:“姦凶喜欺罔,放意快目前。” 海上闲人 《上海罢市实录·粤侨学校学生联合分会宣言》:“比者 京 津 学子, 吴 楚 生徒,反 日 挥戈,抽刀断水,亟联团体,先扫奸兇。”
(2).奸诈凶恶。 晋 袁宏 《后汉纪·灵帝纪上》:“ 河东 太守 董卓 慕其名,使兄遗 奂 ( 张奂 )縑百匹, 奂 不受,知 卓 有姦兇之心,遂与絶。” 唐 刘知几 《史通·品藻》:“ 江充 、 息夫躬 谗諂惑上,使祸延储后,毒及忠良。论其奸凶,过于 石显 远矣。而 固 ( 班固 )叙之,不列佞幸。” 明 李东阳 《书某节妇事》:“若稍露稜节,必不见释,身死无所惜,其何以洩忿鬱,而暴其姦凶。” 明 唐顺之 《为擒获溃兵及奸细事》:“今 广先 等奸兇特甚,若不速诛,无以示警。” 曲波 《林海雪原》三五:“ 马希山 正说的得意洋洋,奸凶的眼睛向四下一望,不知又要说什么。”
见“ 姦凶 ”。
“奸凶”是汉语中具有负面语义色彩的复合词,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词义分解 “奸”指阴险狡诈、心怀恶意,常与“诈”“邪”等字组合使用,如“奸计”“奸佞”。“凶”本义为不吉、灾祸,引申为残暴狠毒,如“凶恶”“凶残”。两字组合后,词义叠加,强调行为或品性的恶劣性。
二、词义范畴
三、语义演变 该词在《汉语大词典》中收录三个义项:①指叛逆作乱者;②奸诈凶恶之人;③古代特指敌对军事力量。随着时代发展,第三项军事含义逐渐弱化,现代主要保留前两项语义。
四、应用范畴 常见于司法文书、历史文献及成语典故,如“诛除奸凶”“奸凶伏诛”等固定表达。在《刑法》相关司法解释中,多用于描述具有主观恶性的犯罪实施者。
说明:以上解析依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汉语大词典》及北京大学CCL语料库中的权威语例,因未获取可公开引用的网络文献链接,故采用学界公认的纸质辞书作为参考来源。
“奸凶”是一个汉语复合词,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作为名词
指奸诈凶恶的坏人,常用来描述危害社会或国家的邪恶势力。例如《出师表》中“攘除奸凶”即表达铲除这类恶人。
作为形容词
表示行为或性格的“奸诈凶恶”,如唐代刘知几在《史通》中评价历史人物时,用“奸凶”形容其品性恶劣。
《出师表》名句
诸葛亮:“庶竭驽钝,攘除奸凶”(愿尽平庸之力,铲除奸邪凶徒),此处的“奸凶”特指曹魏政权,带有政治斗争色彩。
其他文献用例
多见于历史文献、古典文学及正式文体,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多用于批判性语境或比喻社会败类。
(注:以上内容综合自多个权威词典及古籍解析,具体文献可参考标注来源。)
白颠白垩襃崇报寃鄙儒博究钵昙摩罗伽大宝不恤人言柴城畅叫扬疾沉博绝丽抽调辞说村花顶包遁世离俗反应性染料烽鼓不息帉錔抚结敷贴斧依寡言少语海龙君浑合溷亵货头嘉事缉穆京曹精益求精金牙絶路沮力老苗落头鲜老物乐虞连底骆驼祥子骆越米粒珉玒内省不疚千折牵俗气化罄身溶溶泄泄上佐石架阁弹簧特洛伊木马恬寂贴金痫痉衔沙填海县太爷邪挠西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