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察看。《北史·尒朱兆傳》:“停 洛 旬餘,先令衛送 莊帝 於 晉陽 , 兆 後於 河梁 監閲財貨。”《舊唐書·職官志三》:“太府寺……凡天下賦調,先於輸場簡其合尺度觔兩者,卿及禦史監閲,然後納于庫藏。”
“監閲”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與古代行政監督、檢察事務相關。根據文獻記載和字源分析,具體解釋如下:
“監閲”指監督察看,強調對財物、賦稅等官方事務的核查。例如:
該詞多出現在唐代以前文獻中,專指官方對物資、賦稅或重要事務的監督流程,屬于制度性用語。例如唐代太府寺需與禦史台聯合“監閲”賦稅,體現行政與監察權的結合。
現代漢語中,“監閲”已不常用,但“監察”“檢閱”等詞仍保留類似含義,如“監察委員會”“閱兵式”。古義中的“監”字核心(監督)仍活躍于“監控”“監測”等詞彙中。
監閲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部首是⻢(馬)和 門(門),共有20個筆畫。該詞源自古代漢字,是由監(jīan)和閲(yuè)兩個字組成。
《監閲》一詞最早的出現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被認為是一個古老的詞彙。該詞在繁體漢字中的寫法是監閲。
在古代漢字中,監的寫法是⺈加雲,雲表示監視,引申為監察、觀察的意思。而閲的寫法是門的上半部分加手,手表示動作,引申為查看、察看的意思。因此,監閲的含義是指根據規定或法律,對人或事物進行監督、檢查和審閱。
1. 領導在工作期間對部門進行了監閲,以确保工作的正常運行。
2. 為了防止作弊,考試期間将進行嚴格的監閲。
監督、監視、監禁、監管、審閱
監察、查看、察看
自由、隱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