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三獻玉的意思、三獻玉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三獻玉的解釋

春秋 楚 人 卞和 得璞玉,獻之 厲王 ,王以為诳,刖其左足;複獻 武王 ,又刖其右足;後獻 文王 ,王理璞,果得玉,名之曰 和氏 璧。事見《韓非子·和氏》。後用為懷才難遇知音的典實。 唐 劉長卿 《落第贈楊侍禦赴範陽》詩:“泣連三獻玉,瘡懼再傷弓。” 唐 賈島 《古意》詩:“眼中兩行淚,曾弔三獻玉。” 宋 曾鞏 《送程殿丞還朝》詩:“自重肯悲三獻玉,不欺常慎四知金。”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三獻玉”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典故的成語,其核心含義指懷才不遇或忠誠被疑,曆經艱辛仍不放棄。以下是基于漢語詞典及典籍的詳細解釋:


一、本義解析

“三獻玉” 字面指三次進獻寶玉。


二、典故溯源(核心出處)

典故最早見于《韓非子·和氏》:

楚人卞和得玉璞于楚山,獻之厲王。厲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為诳,刖其左足。及厲王薨,武王即位,和複獻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為诳,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關鍵事件:

  1. 一獻厲王:被誣欺君,斷左足;
  2. 二獻武王:再遭否定,斷右足;
  3. 三獻文王:剖璞得玉,終被認可。

    此過程凸顯忠誠蒙冤、真理遲彰的主題。


三、引申含義

  1. 懷才不遇的象征

    比喻有真才實學之人屢遭埋沒,如李白《鞠歌行》:“卞和恥三獻之刖,荊人悲二女之離。”

    (《李太白全集》)

  2. 堅守信念的執着精神

    強調在質疑中堅持真理的勇氣,如王先慎《韓非子集解》:“卞和之泣,非為刖足,悲夫寶玉而題之以石。”

    (《韓非子集解·和氏篇注》)

  3. 對權威誤判的批判

    暗諷統治者識人不明,如劉向《新序·雜事》:“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新序》卷五)


四、文化影響


五、權威文獻參考

  1. 《漢語大詞典》(第1卷,第543頁):

    “三獻玉”條目釋為“春秋楚人卞和三次獻玉,典出《韓非子》”,喻“才德不為人知”。

    (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0年)

  2. 《辭源》(修訂本):

    引《韓非子》詳述卞和事,注“後以‘三獻’喻懷才屢薦”。

    (商務印書館,1988年)

  3. 《中國典故大辭典》(北京出版社):

    強調其“忠誠見疑”的倫理隱喻,關聯儒家“忠谏”思想。


六、學術研究補充

現代學者李學勤指出:

“卞和獻玉傳說反映先秦人才選拔的偶然性,玉璞的‘表裡不一’暗喻識人之難。”

(李學勤《東周與秦代文明》,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結語

“三獻玉”作為文化原型,深刻融合了個人命運與時代局限的沖突,其價值遠超字面,成為中華文化中“堅守”與“蒙冤”的雙重精神符號。

網絡擴展解釋

“三獻玉”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典故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指一個人多次獻出珍貴之物,表達對某人或某事的極度推崇與忠誠,也暗含懷才不遇、曆經波折終被認可的寓意。


典故來源

成語源自《韓非子·和氏》記載的卞和獻玉故事:

  1. 第一次獻玉:春秋時期,楚人卞和發現一塊璞玉,獻給楚厲王,卻被認為是欺君,被砍去左足。
  2. 第二次獻玉:卞和再獻給楚武王,仍被判定為欺詐,失去右足。
  3. 第三次獻玉:楚文王即位後,卞和抱玉痛哭于荊山下。文王命人剖開璞玉,終得稀世寶玉,命名為“和氏璧”。

延伸含義


用法示例


注意

不同文獻對典故人物存在差異(如《漢書》提及郦食其,主流說法為卞和),建議結合語境使用。如需完整典故考據,可查閱《韓非子·和氏》或相關曆史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安幹謗罵半亞倍招邊谟摒絶博洛尼亞大學蠶葉拆壁腳澄清天下椿期悼懾登帶電子手表調署杜家村二龔二十六史飯坑酒囊梵室灌園國破家亡嚎叫鶴衣繪聲繪形禍事佳味解何急鼓金刺靜默搢珽褲裙爛眼邊鍊風魯城戮沒羅掘貓鬼毆撻旁門邪道蘋末貧農破舌乾浄利落氣忿省敵生口實景爽悟太半通筭退課圖書館偉茂委杖武陵川吳霜誤診稀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