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待遇優厚。 元 李壽卿 《伍員吹6*箫》第一折:“着你入朝為相,出朝為将。上馬管軍,下馬管民。再賜你上馬一提金,下馬一提銀。”《三國演義》第七七回:“昔 曹操 得此人( 關羽 )時,封侯賜爵,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馬一提金,下馬一提銀:如此恩禮,畢竟留之不住。”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上馬一提金,下馬一提銀漢語 快速查詢。
“上馬一提金,下馬一提銀”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使用場景如下:
該成語字面描述人上馬時攜帶黃金、下馬時攜帶白銀,比喻待遇極其優厚,或對人才的極高禮遇。其核心意義是通過誇張的財物賞賜,體現受禮者地位的尊崇或所受的重視程度。
元代雜劇《伍員吹箫》
最早見于元·李壽卿的雜劇《伍員吹箫》第一折:“上馬管軍,下馬管民,再賜你上馬一提金,下馬一提銀。”,描述君主對臣子的封賞。
《三國演義》中的引用
第七十七回提到曹操對關羽的禮遇:“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馬一提金,下馬一提銀”,但最終未能留住關羽。這一典故強化了成語中“重金招攬人才卻未必能得人心”的深層含義。
部分資料(如、2)提到該成語與馮夢龍《喻世明言》相關,但更高權威的文獻(如漢典、百度百科)均未提及此來源,建議優先以元代雜劇和《三國演義》為考據依據。
《上馬一提金,下馬一提銀》是一個成語,意為不論是上馬還是下馬,都帶有金銀之物。用來形容一個人非常富有,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能夠得到金銀財寶。
《上馬一提金,下馬一提銀》的拆分部首為金(钅)和馬(馬)。金的筆畫數為8,馬的筆畫數為3。
《上馬一提金,下馬一提銀》這個成語最早見于《史記·淮陰侯列傳》:“最于乘馬射者取兩金,或取兩銀,莊夫人教之。” 它最早的出處是在漢代的《史記》裡。
繁體字為《上馬一提金,下馬一提銀》。
古時候《上馬一提金,下馬一提銀》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不同,例如“金”字可能會寫成 “釒”。
他家真是富可敵國,每次出行上馬一提金,下馬一提銀。
- 金銀財寶 - 富可敵國 - 上馬下馬
- 腰纏萬貫 - 富甲一方 - 財源廣進
- 一貧如洗 - 一無所有 - 貧困潦倒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