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用山石鑿成的石柱。《楚辭·哀時命》:“鑿山楹而為室兮,下被衣於水渚。” 王逸 注:“言己雖窮,猶鑿山石以為室柱。” 南朝 梁 江淹 《被黜為吳興令辭箋詣建平王》:“方被霜露,裹糧洲島,鑿山楹為室,永與黿鼉為鄰。”
(2).指山中房屋。 南朝 宋 鮑照 《登廬山》詩:“懸裝亂水區,薄旅次山楹。” 錢振倫 注引《卓氏藻林》:“山楹,山房也。” 唐 寒山 《詩》之六九:“有人兮山楹,雲卷兮霞纓。” 元 馬祖常 《姚左司墨竹為賈仲章尚書賦十韻》:“江渚春生雨,山楹夜宿雲。”
“山楹”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層核心含義:
山石鑿成的石柱
指古代用山石雕刻而成的支撐性石柱,常用于建築結構。例如《楚辭·哀時命》中記載:“鑿山楹而為室兮,下被衣於水渚”(),王逸注:“言己雖窮,猶鑿山石以為室柱”,體現其作為建築材料的實用性。
山中的房屋
引申為建造在山間的居所,如南朝宋鮑照《登廬山》詩雲:“懸裝亂水區,薄旅次山楹”,錢振倫注:“山楹,山房也”()。唐代寒山詩中亦有“有人兮山楹,雲卷兮霞纓”的描述()。
若需進一步考證古籍原文,可參考《楚辭》或《鮑參軍集》等文獻(來源綜合)。
《山楹》是一個中文詞彙,指的是修建在山腰或山上的建築物、廟宇或碑樓等。這種建築常常用來表彰英雄事迹、紀念曆史事件或悼念先賢,同時也是山水景觀中獨特的一部分。
《山楹》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山」和「木」。它共有13個筆畫。
《山楹》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文化曆史。在古代,山體被視為神聖的象征,而楹是一種支撐建築物的直立柱子。古人認為在山上建造楹柱可以向神明表達崇敬之意,因此就有了「山楹」這個詞。
《山楹》繁體字為「山楹」。
在古代,「山楹」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常見的古代寫法為「山塋」。
1. 這座山楹是為了紀念戰争中的烈士而修建的。
2. 我每天都可以從窗戶看見那座山楹,感受到山的莊嚴和楹的支撐。
1. 山腳:指山的底部。
2. 山峰:指山的高處或尖頂。
3. 楹聯:指貼在楹柱上的對聯。
1. 碑亭:與山楹類似,都是修建在山上或山腰的建築物。
2. 山阙:指修築在山腰的閣樓或樓閣。
3. 山廟:修建在山上的廟宇或神殿。
平地:與山楹相對,指地勢平坦的地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