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能忍自安”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是通過忍耐來保持内心的平和與生活的安甯。以下從多個角度綜合解釋:
該成語讀作néng rěn zì ān,字面意思是“能夠忍耐,心情自然平靜”。強調通過克制情緒、包容外界壓力,達到身心安定的狀态。
最早可追溯至佛教典籍《百喻經》,後被廣泛用于修身養性領域。近代弘一法師将其與“知足常樂”并提,賦予更深刻的生活哲學意義:忍耐不僅是承受,更是積極應對困境的智慧。
常與“知足常樂”連用,構成中國傳統處世哲學的雙重維度:知足指向物質态度,能忍側重精神修煉。
若需更多例句或文化背景解析,可參考漢典、搜狗百科等權威來源。
《能忍自安》是一句成語,意味着一個人具備忍耐的能力,能夠自我安撫,保持内心的平靜和安甯。
拆分成語《能忍自安》的部首是“自”和“心”,總共有9畫。
《能忍自安》出自《論語·衛靈公》:“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這句話的意思是君子要有三個戒律:年少時要戒色欲的引誘,壯年時要戒鬥争争鬥的沖動,老年時要戒貪圖得榮的欲望。
《能忍自安》的繁體字是「能忍自安」。
在古時候,「忍」字的寫法與現在略有不同,分為兩個部分,上面是「刃」表示刀的意思,下面是「心」表示内心的意思。
他經曆了許多困難,但他能忍自安,不為外界的壓力所動搖。
1. 忍耐 2. 忍受 3. 自安 4. 自我調節
1. 寬容 2. 堅忍 3. 忍讓 4. 忍心 5. 犧牲
1. 不能忍受 2. 無法自安 3. 短氣 4. 動怒 5.無忍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