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昏暗;昏黑。 漢 應劭 《風俗通·怪神·世間多有精物妖怪百端》:“時亦昏冥,遂上樓,與婦人栖宿。”《魏書·序紀序》:“南遷大澤,方千餘裡,厥土昏冥沮洳。”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阿纖》:“﹝媪﹞遂入林去,移時始來。途已昏冥,遂與偕行。”
(2).指黑暗的地方。 明 徐弘祖 《徐霞客遊記·粵西遊日記一》:“南復闢一洞,甚宏,有門有奧。奧西上則深入昏冥。”
(3).謂昏然無知,沉醉。 唐 韓愈 《送王秀才序》:“彼得聖人而師之,汲汲每若不可及,其於外也固不暇,尚何麴蘖之托而昏冥之逃也。”
“昏冥”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方面綜合解釋:
昏暗;昏黑
指光線不足或環境陰暗的狀态。例如《風俗通》中“時亦昏冥,遂上樓,與婦人栖宿”,以及《魏書》描述的“厥土昏冥沮洳”,均體現此意。
黑暗的地方
強調地理或空間上的幽暗區域。如《徐霞客遊記》提到的“奧西上則深入昏冥”,描述洞穴深處的黑暗。
昏然無知或沉醉
比喻神志不清或沉迷于某事物。唐代韓愈在《送王秀才序》中批評“昏冥之逃”,即指逃避現實、渾渾噩噩的狀态。
如需更多例句或文獻出處,可參考上述來源網頁。
昏冥(hūn míng)是一個漢語詞彙,形容光線昏暗或意識模糊的狀态。它常常用于形容黑暗、陰暗、模糊等情況。
昏冥的部首是日字旁,部首筆畫是4畫。
昏冥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形态演變。其中,“昏”是表示黑暗、迷糊的意思,而“冥”則表示昏暗、模糊的狀态。這兩個字合在一起形成了“昏冥”,用來形容極度黑暗或模糊的情況。
昏冥的繁體字為「昏冥」,與簡體字寫法相同。
在古代,昏冥的寫法與現代相同,即“昏冥”。
1. 在黑夜中,他伸手不見五指,整個房間昏冥一片。
2. 她患有近視眼,看東西總是昏冥模糊的。
3. 這個小巷暗無天日,昏冥中彌漫着一股陰森的氣息。
4. 我突然暈倒了,醒來時隻看到昏冥一片。
1. 昏冥大霧:形容霧氣濃密,視線模糊。
2. 昏冥中:指在昏暗的狀态中。
3. 昏冥無知:形容對事物完全不了解,不清楚情況。
1. 黯淡:形容光線暗淡、昏暗。
2. 陰暗:形容天空或環境黑暗、昏暗。
3. 模糊:形容視線不清晰或事物不明确。
1. 明亮:與昏冥相對,形容光線明亮、清晰。
2. 清醒:與昏冥相對,形容意識清晰、明确。
3. 明晰:與昏冥相對,形容事物清晰可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