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肩靡 ”。1.肩与肩相摩,形容人多拥挤。《淮南子·齐俗训》:“今之国都,男女切踦肩摩於道,其於俗一也。” 汉 桓宽 《盐铁论·论菑》:“刑者肩靡於道,以己之所恶而施於人,是以国家破灭,身受其殃。” 宋 苏洵 《申法》:“今也,採珠贝之民,溢於海滨;糜金之工,肩摩於列肆。” 清 阎尔梅 《出都门往游西山》诗:“自晨至午人肩摩,午后游人无觅处。”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王成》:“至邸,则鶉人肩摩於墀下。”
(2).指靠近。 陈毅 《送旧友南归》诗:“妙善隐蔽,与敌肩摩;我不出手,敌不知觉。”参见“ 肩摩轂击 ”。
“肩摩”是一个汉语成语,读作jiān mó,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指人群密集拥挤,肩膀互相摩擦的情景,形容人流量极大或空间极度拥挤。
形容人多拥挤
源自字面意义“肩与肩相摩”,如《淮南子》中描述:“男女切踦肩摩於道”,比喻人流密集、行动受限的场景。
引申为靠近或接触
在特定语境中可表示“接近”,如陈毅诗句“与敌肩摩”,暗指隐蔽行动中贴近敌人。
相关成语扩展
主要见于古代文献如《战国策》《淮南子》,以及近现代文学(如陈毅诗作)。
肩摩(jiān mó)是一个成语,意为肩并肩相靠在一起。形容人们在拥挤的场合中互相挤压、争相争夺位置。
肩(⺻,三画)是指人的肩膀部分。
摩(抹,9画)是指用手搓揉的动作。
肩摩这个成语最早见于《左传·宣公十年》:“毋终击之,有丧师。君子曰:‘莫之谋从,当葬乎野。’(注:乃意为摩)肩摩之私以从公。”
繁体写法为「肩膊摩擦」。
在古代,肩摩的写法为「肩膀上相互摩擦」。
1. 火车站里人山人海,人们肩摩着肩争抢着上车。
2. 演唱会前的门口,人们争先恐后地肩摩着肩,希望能尽早进场。
肩并肩、挤肩、争相肩摩
争先恐后、拥挤
相安无事、和平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