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術不正的人。《管子·正世》:“賞薄,則6*民不利;禁輕,則邪人不畏。” 晉 葛洪 《抱樸子·行品》:“履蹊徑以僥速,推貨賄以争津者,邪人也。” 宋 吳處厚 《青箱雜記》卷八:“文章純6*古,不害其為邪;文章艶麗,亦不害其為正。然世或見人文章鋪陳仁義道德,便謂之正人君子;若言及花草月露,便謂之邪人,茲亦不盡也。” 清 恽敬 《吳城萬壽宮碑銘》:“邪人用之而亂及天下。”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邪人漢語 快速查詢。
“邪人”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心術不正或行為邪惡的人。以下是基于多個權威來源的綜合解釋:
“邪人”指具有邪惡心思、行為不端的個體。該詞強調内在動機的偏差,常與違法、欺騙或傷害他人的行為相關聯。
心性特征
源自《管子·正世》的“禁輕則邪人不畏”,說明古代社會治理中認為法律松弛會導緻邪人猖獗。晉代葛洪在《抱樸子》中将“推貨賄以争津”(為利益不擇手段)列為邪人的典型表現。
行為表現
現代語境中,邪人可能涉及詐騙、暴力犯罪或傳播邪念等負面行為。宋代吳處厚在《青箱雜記》特别指出:不能僅憑文章是否華麗判斷正邪,需結合實際行為。
類别 | 詞彙舉例 |
---|---|
近義詞 | 惡徒、奸佞、歹人 |
反義詞 | 正人君子、賢士、善者 |
需注意古代文獻中存在多維度評判标準,如《青箱雜記》提到仁義文章的作者未必是正人,風花雪月的作品也未必出自邪人,說明傳統認知中強調“知行合一”的判斷邏輯。
(注:更多古代文獻用例可參考《管子》《抱樸子》等典籍)
《邪人》是一個漢語詞彙,指的是為非作歹、行為不正常或道德敗壞的人。這個詞常常用來形容那些不擇手段、以非法手段謀取私利,或者傷害他人的人。
《邪人》這個詞由左右結構構成,左邊是部首“⻏”(刀),右邊是部首“㇏”(人)。它的總筆畫數為8畫。
《邪人》一詞最早出現在《西遊記》第十七回“僧伽精義拜真君 邪魔法點逞心心”中。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邪人」。
在古代漢字中,邪人的寫法可能不盡相同。有些可能使用「邪」的古字形「閜」,而「人」則保持現代字形。
1. 他被判處十年************,因為他是一個徹頭徹尾的邪人。
2. 那個邪人不擇手段地追求權力,最終自食惡果。
1. 邪惡:指行為或思想上具有邪惡傾向。
2. 邪教:指以獨立宗教形式出現的極端、獨裁的組織。
3. 邪念:指心中思想邪惡、不正常的念頭。
1. 惡人:具有邪惡行為或品行的人。
2. 罪人:犯有罪行的人。
正人:指品行正直、行為合法正當的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