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檢栝 ”。1.檢點約束。 漢 蔡邕 《貞節先生範史雲碑》:“晚節禁寬,困於屢空,而性多檢栝,不治産業。” 晉 劉琨 《答盧谌詩》:“慨然以悲,歡然以喜。昔在少壯,未嘗檢栝。”《舊唐書·蘇良嗣傳》:“王府官屬多非其人, 良嗣 守文檢括,莫敢有犯,深為 高宗 所稱。”
(2).規矩,法度。 晉 葛洪 《抱樸子·崇敬》:“驅之於直道之上,斂之乎檢括之中。” 唐 元結 《漫論》:“漫何檢栝?漫何操持?漫何是非?”
(3).查察;清查。《梁書·武帝紀下》:“ 江子四 等封事如上,尚書可時加檢括,於民有蠹患者,便即勒停,宜速詳啟,勿緻淹緩。”《資治通鑒·唐玄宗開元九年》:“監察禦史 宇文融 上言,天下戶口逃移,巧僞甚衆,請加檢括。” 清 劉大櫆 《鄭氏節母傳》:“母既沒,而家人檢括其衣匳,始見之。”
(4).量度。 章炳麟 《與簡竹居書》:“以為經典所言,古今恆式,将因其是以檢括今世之非,不得,則變其文迹,削其成事,雖諛直不同,其于違失經意,均也。”
“檢括”是一個多義性較強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延伸,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檢點約束
指對行為或言語的自我約束與規範。例如《舊唐書》提到官員蘇良嗣“守文檢括,莫敢有犯”,強調其遵守法度、約束下屬的品行。晉代劉琨在詩中自述“昔在少壯,未嘗檢括”,則反襯出年輕時缺乏自我約束。
規矩法度
作為名詞時,表示規範或準則。如《抱樸子》中“斂之乎檢括之中”,比喻将行為納入法度框架内。
查察與清查
指官方對事務的審查或人口、財産的清查。例如《梁書》記載“尚書可時加檢括”,指對民生問題的核查;唐代曾通過“檢括”清查逃戶與財産,體現行政監督功能。
量度與審核
部分文獻中引申為衡量、評估。如漢典解釋“量度”一義,強調通過審核确認真實性。
該詞源于古代官員處理案卷的流程:用繩捆卷宗并蓋章密封,結案後解繩稱為“檢括”,後逐漸抽象化為審查、約束等意。
“檢括”既可指具體的行為約束與行政審查,也可抽象為法度規範,需結合語境理解。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舊唐書》《抱樸子》等古籍原文。
檢括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部首為“扌”和“監”,共12畫。扌是手部的意思,代表人的行動和操作;監是監視、監考等的意思,代表觀察和管理。這兩個部首合在一起,表示通過手的行動來觀察和管理。
檢括一詞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它的來源可以追溯到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國古代商周時期的一種文字,它以刻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形式保存下來,用作預測祭祀和記錄事物。檢括在甲骨文中的寫法是形似木頭上畫了幾道直線的圖案,與現代漢字稍有不同。
在繁體字中,檢括的寫法為「檢括」。繁體字的存在是因為漢字早期傳入其他地區後發生多次的改變。檢括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基本相同,隻是結構稍有改動。
古代漢字的寫法多種多樣,與現代漢字有所不同。檢括這個詞在古代漢字中的寫法也有所變化。不過,由于篇幅限制,無法一一列舉所有的古代寫法。需要注意的是,在古代漢字中,字的形狀和結構相對現代漢字更加複雜。
以下是一個關于檢括的例句:
1. 需要檢括學生的作業,确保他們的答案是否正确。
2. 老師在考試時會進行檢括,以防止作弊行為。
以下是一些與檢括相關的組詞:
1. 檢查:進行仔細觀察和審查。
2. 嚴格:對事物進行嚴密監督,要求嚴謹。
3. 收拾:整理、清理、整齊劃一。
4. 監控:對人、物或場所進行實時監視。
5. 校對:核對和校正文字,以确保準确無誤。
6. 監管:對事物進行管理和監督。
以下是一些與檢括相反或相似的詞彙:
1. 放任:不加幹預,放任事物自行發展。
2. 寬容:對他人的錯誤或缺點表現出寬容和理解。
3. 遺漏:因疏忽或故意,沒有将事物考慮在内或遺漏掉。
4. 檢驗:通過各種方法或實驗證明事物的真實性和可行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