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检栝 ”。1.检点约束。 汉 蔡邕 《贞节先生范史云碑》:“晚节禁宽,困於屡空,而性多检栝,不治产业。” 晋 刘琨 《答卢谌诗》:“慨然以悲,欢然以喜。昔在少壮,未尝检栝。”《旧唐书·苏良嗣传》:“王府官属多非其人, 良嗣 守文检括,莫敢有犯,深为 高宗 所称。”
(2).规矩,法度。 晋 葛洪 《抱朴子·崇敬》:“驱之於直道之上,敛之乎检括之中。” 唐 元结 《漫论》:“漫何检栝?漫何操持?漫何是非?”
(3).查察;清查。《梁书·武帝纪下》:“ 江子四 等封事如上,尚书可时加检括,於民有蠹患者,便即勒停,宜速详启,勿致淹缓。”《资治通鉴·唐玄宗开元九年》:“监察御史 宇文融 上言,天下户口逃移,巧伪甚众,请加检括。” 清 刘大櫆 《郑氏节母传》:“母既没,而家人检括其衣匳,始见之。”
(4).量度。 章炳麟 《与简竹居书》:“以为经典所言,古今恆式,将因其是以检括今世之非,不得,则变其文迹,削其成事,虽諛直不同,其于违失经意,均也。”
检括是汉语中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字源和文献用例两个维度解析。根据《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释义,“检”本义为书匣的封签,引申为约束、核查,《说文解字》载“检,书署也”;“括”含包纳与约束二义,《玉篇》释“括,结也”。二者组合后形成双重语义场:
稽核查验
在魏晋南北朝文献中特指官方对户籍、田产的清查,如《晋书·食货志》记载晋武帝“遣使检括隐漏户口”,此处指通过行政手段核实人口数据。唐代白居易《议百官职田》云“请令检括其数”,亦属此类行政稽查范畴。
规范约束
宋代类书《册府元龟》载后周世宗诏令“检括礼文,务从简质”,此处强调对礼仪制度的整饬规范。明代《大学衍义补》提及“检括吏治”,则指通过法度整肃官僚体系。
该词现代多用于审计、法务等专业领域,例如《中国审计史》(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将古代检括制度列为审计溯源的重要实践依据。在语义流变中,其内涵从具体行政行为扩展为包含制度性约束的抽象概念。
“检括”是一个多义性较强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延伸,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检点约束
指对行为或言语的自我约束与规范。例如《旧唐书》提到官员苏良嗣“守文检括,莫敢有犯”,强调其遵守法度、约束下属的品行。晋代刘琨在诗中自述“昔在少壮,未尝检括”,则反衬出年轻时缺乏自我约束。
规矩法度
作为名词时,表示规范或准则。如《抱朴子》中“敛之乎检括之中”,比喻将行为纳入法度框架内。
查察与清查
指官方对事务的审查或人口、财产的清查。例如《梁书》记载“尚书可时加检括”,指对民生问题的核查;唐代曾通过“检括”清查逃户与财产,体现行政监督功能。
量度与审核
部分文献中引申为衡量、评估。如汉典解释“量度”一义,强调通过审核确认真实性。
该词源于古代官员处理案卷的流程:用绳捆卷宗并盖章密封,结案后解绳称为“检括”,后逐渐抽象化为审查、约束等意。
“检括”既可指具体的行为约束与行政审查,也可抽象为法度规范,需结合语境理解。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旧唐书》《抱朴子》等古籍原文。
百则边旅不率裁撤产具陈德蹙蓄徂征大卞大分大拇指彫毁逗闷子二拍饵膳奋飞幅面格校规补海外奇谈寒疡兼备建櫜浇俗肌理凈尽谨刻浸益磕帀朗烈撩蜂吃螫离剌利洒卢姬马齿苋忙迫密石末臣懦葸骈胎劈叉前和青史氏躯貌入德如胶投漆沙鼠神巫甚雨市倡石钟乳水晶丸素裹同义语秃笔屯困为恶不悛无庸置辩纤维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