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检栝 ”。1.检点约束。 汉 蔡邕 《贞节先生范史云碑》:“晚节禁宽,困於屡空,而性多检栝,不治产业。” 晋 刘琨 《答卢谌诗》:“慨然以悲,欢然以喜。昔在少壮,未尝检栝。”《旧唐书·苏良嗣传》:“王府官属多非其人, 良嗣 守文检括,莫敢有犯,深为 高宗 所称。”
(2).规矩,法度。 晋 葛洪 《抱朴子·崇敬》:“驱之於直道之上,敛之乎检括之中。” 唐 元结 《漫论》:“漫何检栝?漫何操持?漫何是非?”
(3).查察;清查。《梁书·武帝纪下》:“ 江子四 等封事如上,尚书可时加检括,於民有蠹患者,便即勒停,宜速详启,勿致淹缓。”《资治通鉴·唐玄宗开元九年》:“监察御史 宇文融 上言,天下户口逃移,巧伪甚众,请加检括。” 清 刘大櫆 《郑氏节母传》:“母既没,而家人检括其衣匳,始见之。”
(4).量度。 章炳麟 《与简竹居书》:“以为经典所言,古今恆式,将因其是以检括今世之非,不得,则变其文迹,削其成事,虽諛直不同,其于违失经意,均也。”
“检括”是一个多义性较强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延伸,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检点约束
指对行为或言语的自我约束与规范。例如《旧唐书》提到官员苏良嗣“守文检括,莫敢有犯”,强调其遵守法度、约束下属的品行。晋代刘琨在诗中自述“昔在少壮,未尝检括”,则反衬出年轻时缺乏自我约束。
规矩法度
作为名词时,表示规范或准则。如《抱朴子》中“敛之乎检括之中”,比喻将行为纳入法度框架内。
查察与清查
指官方对事务的审查或人口、财产的清查。例如《梁书》记载“尚书可时加检括”,指对民生问题的核查;唐代曾通过“检括”清查逃户与财产,体现行政监督功能。
量度与审核
部分文献中引申为衡量、评估。如汉典解释“量度”一义,强调通过审核确认真实性。
该词源于古代官员处理案卷的流程:用绳捆卷宗并盖章密封,结案后解绳称为“检括”,后逐渐抽象化为审查、约束等意。
“检括”既可指具体的行为约束与行政审查,也可抽象为法度规范,需结合语境理解。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旧唐书》《抱朴子》等古籍原文。
检括是一个汉字词语,拆分部首为“扌”和“监”,共12画。扌是手部的意思,代表人的行动和操作;监是监视、监考等的意思,代表观察和管理。这两个部首合在一起,表示通过手的行动来观察和管理。
检括一词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它的来源可以追溯到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古代商周时期的一种文字,它以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形式保存下来,用作预测祭祀和记录事物。检括在甲骨文中的写法是形似木头上画了几道直线的图案,与现代汉字稍有不同。
在繁体字中,检括的写法为「檢括」。繁体字的存在是因为汉字早期传入其他地区后发生多次的改变。檢括这个词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与简体字基本相同,只是结构稍有改动。
古代汉字的写法多种多样,与现代汉字有所不同。检括这个词在古代汉字中的写法也有所变化。不过,由于篇幅限制,无法一一列举所有的古代写法。需要注意的是,在古代汉字中,字的形状和结构相对现代汉字更加复杂。
以下是一个关于檢括的例句:
1. 需要检括学生的作业,确保他们的答案是否正确。
2. 老师在考试时会进行检括,以防止作弊行为。
以下是一些与检括相关的组词:
1. 检查:进行仔细观察和审查。
2. 严格:对事物进行严密监督,要求严谨。
3. 收拾:整理、清理、整齐划一。
4. 监控:对人、物或场所进行实时监视。
5. 校对:核对和校正文字,以确保准确无误。
6. 监管:对事物进行管理和监督。
以下是一些与检括相反或相似的词汇:
1. 放任:不加干预,放任事物自行发展。
2. 宽容:对他人的错误或缺点表现出宽容和理解。
3. 遗漏:因疏忽或故意,没有将事物考虑在内或遗漏掉。
4. 检验:通过各种方法或实验证明事物的真实性和可行性。
被枕栟榈伯姜残溃碜事出场黜责大拇哥单耗倒头阨室恶徵肥大风鲠宫树篝火狐鸣果园亨醢侯度厚亡化除皇差瀸洳缄书脚高步低荆蓝捐放磕匝连山离痕利尿砻刻乱代緑綟绶麻栎毛刷蒙钝柠檬酸篷布强宗乔坐衙清彻清弭青幢爇鸡洒沥舐鼎侍妾水答饼水手衫贪餮天聪田赛厅长投递微力无功功率笑咍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