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成列的樹木。《國語·周語中》:“道無列樹。” 韋昭 注:“列樹以表道,且為城守之用也。” 漢 桓寬 《鹽鐵論·和親》:“鳳皇在列樹,騏驎在郊藪。” 魏 王粲 《雜詩》:“曲池揚素波,列樹敷丹榮。”
(2).謂成行地種植。 漢 東方朔 《七谏·初放》:“斥逐鴻鵠兮,近習鴟梟。斬伐橘柚兮,列樹苦桃。” 漢 東方朔 《七谏·亂》:“拔搴玄芝兮,列樹芋荷。”
列樹是古漢語詞彙,指成行栽種的樹木,特指古代貴族為标識道路邊界或彰顯威儀,在道路兩旁整齊種植的樹木。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展開:
字義分解
合指成行有序種植的樹木,突出人工規劃與整齊布局的特征。
文化功能
古代貴族(如周代諸侯)在官道旁種植樹木,既為劃分領地界限,亦作儀仗裝飾,彰顯身份。如《國語·周語》載:“列樹以表道”,即通過樹木标記道路走向與管轄範圍。
“列樹以表道,立鄙食以守路。”
印證列樹用于标識道路,兼具實用與禮儀功能。
“秦為馳道,道廣五十步,三丈而樹……樹以青松。”
說明秦漢時列樹制度已規範化,成為國家道路建設的組成部分。
參見: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第2冊,第104頁;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4)第987頁。
“列樹”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成列的樹木
指排列整齊的樹木,常用于形容道路兩側或特定區域内的樹木布局。例如《國語·周語中》提到“道無列樹”,韋昭注釋稱“列樹以表道,且為城守之用也”,說明古代列樹既有标識道路的作用,也與防禦功能相關。漢桓寬《鹽鐵論·和親》中“鳳皇在列樹”也印證了這一用法。
成行地種植
作動詞時,表示按行列種植的行為。如漢代東方朔《七谏·初放》中“斬伐橘柚兮,列樹苦桃”,即指砍伐原有樹木後成行種植其他植物。這一用法強調有規劃的種植方式。
二、文獻例證與延伸
總結
“列樹”既可指成排的樹木實體,也可表示成行種植的動作,常見于古籍與詩詞中,兼具實用描述與文學表達功能。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含義。
暴首辯人鼻息肉不伏燒埋唱叫成賈搗雜的的顱澱園貂茵動情海嵎荒居歡釋火厄火舫胡桃見風使舵間關劍及屦及接離階品靜願赍怒九距寄治句倨考檢客火狂發誇妍鬥豔量授六枳漏言鹵丁輪尺凝然辟萃饒舌戎鹽儒宗喪道上戊煞尾詩遞實時失水魚試演授衣獸虞衰耄孰若鼠牙筆微粒誤聽銜頭陷文逍遙座寫懷習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