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讨論商議。《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九:“ 華胥 國王傳旨,命駙馬都尉 言寄華 讨議退兵之策。” 梁啟超 《中國國會制度私議》第三章第二節:“而一部分之國民既有此意思,則以付諸讨議,亦理所當然。”
“讨議”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tǎo yì(注音:ㄊㄠˇ ㄧˋ),其核心含義為“讨論商議”。以下是詳細解析:
“讨議”指多人針對某一議題進行共同探讨、辯論或交流意見的行為,強調通過集體溝通以達成共識或解決方案。
行為性質
結合“讨”的“探究、研究”之意(如“研讨”)和“議”的“商議”之義,該詞側重于對問題的深入分析與意見交換。
應用場景
多用于正式或群體決策場合,例如古代軍事策略制定(如《二刻拍案驚奇》中“讨議退兵之策”)、近代政治制度探讨(如梁啟超提出的國民議題讨論)。
當代語境中,“讨議”可泛指引申為學術研讨、政策制定或日常事務的集體讨論,尤其適用于需多方權衡的場景。
讨議是一個漢字詞語,由“言”和“寸”組成,其中“言”是左邊的部首,表示與語言或言說有關;“寸”是右邊的部首,表示長度單位。該字一共有10個筆畫。
讨議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中,意為共同商讨,互相讨論。後來逐漸演變為指多人開會或座談會,用以讨論問題、取得共識。
在繁體字中,讨議的寫法為「討論」。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讨議的字形稍有不同。最早的寫法為「討議」,其中“議”是由“言”和“譜”組成,表示言語的安排或組織。
1. 會議将就這一問題進行深入的讨議。
2. 讨論了一整天,大家終于得出了一個共同的讨議結果。
相關的組詞有:讨論、讨價還價、讨債、讨厭等。
近義詞有:商議、研究、協商。
反義詞有:獨斷、武斷、一意孤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