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讨議的意思、讨議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讨議的解釋

讨論商議。《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九:“ 華胥 國王傳旨,命駙馬都尉 言寄華 讨議退兵之策。” 梁啟超 《中國國會制度私議》第三章第二節:“而一部分之國民既有此意思,則以付諸讨議,亦理所當然。”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讨議”的漢語詞典釋義

“讨議”是由動詞性語素“讨”與“議”構成的複合詞,核心含義為深入探讨、商議評議,多用于正式或學術語境。以下從詞義、結構、用法等角度詳細解析:


一、詞義解析

  1. “讨”的本義

    “讨”本指探究根源(如《說文解字》:“讨,治也”),引申為研究、商讨(如《論語·憲問》:“為命,裨谌草創之,世叔讨論之”)。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2. “議”的本義

    “議”指商議、評論(如《廣雅·釋诂四》:“議,謀也”),強調通過溝通形成意見。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3. 複合詞“讨議”

    二字結合後,詞義疊加為系統性地分析、辯論并形成結論,常見于政策制定、學術研究等場景。

    例:唐代韓愈《進學解》:“事修而謗興,德高而毀來,猶且讨議孜孜。”

    來源:《漢語大詞典》


二、結構特征與用法


三、近義詞辨析

詞語 側重點 語境差異
讨論 廣泛交換意見 通用性強,口語化
商議 側重達成共識 多用于決策場景
研讨 學術性探究 強調專業性
讨議 深度辨析與評議 正式、書面化

來源:《現代漢語同義詞詞典》


四、權威文獻用例

  1. 《後漢書·劉陶傳》:

    “所與讨議,莫非明達之士。”

    (注:指參與讨論者皆為賢明之人。)

    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後漢書》

  2. 《宋史·職官志》:

    “凡律令、制度,皆委大臣讨議。”

    (注:指将律法修訂交由重臣審議。)

    來源: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ctext.org)


五、現代應用場景

“讨議”強調通過嚴謹分析達成評議結論,兼具“探究”與“決策”雙重内涵,是漢語中體現理性思辨的典型書面詞彙。

網絡擴展解釋

“讨議”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tǎo yì(注音:ㄊㄠˇ ㄧˋ),其核心含義為“讨論商議”。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基本解釋

“讨議”指多人針對某一議題進行共同探讨、辯論或交流意見的行為,強調通過集體溝通以達成共識或解決方案。


二、詳細解析

  1. 行為性質
    結合“讨”的“探究、研究”之意(如“研讨”)和“議”的“商議”之義,該詞側重于對問題的深入分析與意見交換。

  2. 應用場景
    多用于正式或群體決策場合,例如古代軍事策略制定(如《二刻拍案驚奇》中“讨議退兵之策”)、近代政治制度探讨(如梁啟超提出的國民議題讨論)。


三、曆史用例


四、現代延伸

當代語境中,“讨議”可泛指引申為學術研讨、政策制定或日常事務的集體讨論,尤其適用于需多方權衡的場景。

别人正在浏覽...

拜相寶籞崩落邊火鞭墓秉公無私步級不題昌年剗期聰耳翠眉盜軍地志動履多側面朵兒别多聞阙疑發科打趣奉系軍閥分撇分塗高嶺土高王戈鋋孤迸咕噔紅燙燙火功見扼件物驕覇交談傑黠景譔匡國力勞李謝鸾彜沒交涉内寝坯胎佥憲秦梁賞立誅必審端事出無奈疏舛稣舒蘇仙踏鞠談啁恌易威殺無身仵作孝家鞋跟協規心煩技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