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思的意思、九思的詳細解釋
九思的解釋
《論語·季氏》:“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後泛指反複思考。 晉 葛洪 《抱樸子·論仙》:“願加九思,不遠迷復焉。”《北齊書·王晞傳》:“吾長夜九思,今便息意。” 元 董旭 《題長江偉觀圖》詩:“九思苦未得,物理諒難求。”
詞語分解
- 九的解釋 九 ǔ 數目,八加一(在鈔票和單據上常用大寫“玖”代):九歸。 泛指多次或多數:九死一生。九霄雲外。 筆畫數:; 部首:丿; 筆順編號:
- 思的解釋 思 ī 想,考慮,動腦筋:思想(a.客觀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識中經過思維活動而産生的結果;b.想法,念頭;c.思量)。思忖。思索。思維。沉思。尋思。見異思遷。 想念,挂念:思念。思戀。相思。 想法:思緒。
網絡擴展解釋
“九思”是中國古代儒家經典中提出的道德修養概念,源自《論語·季氏篇》,孔子曰:“君子有九思”,具體指人在九個方面的反思與自律。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核心含義與出處
“九思”出自《論語·季氏》,原文為:
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這九條分别對應觀察、傾聽、态度、舉止、言語、處事、求知、情緒、利益等不同維度的自我省察。
二、九思的具體内容
- 視思明:觀察事物要透徹清晰,避免被表象迷惑。
- 聽思聰:傾聽需準确理解,不可斷章取義。
- 色思溫:神态需溫和親切,不可嚴厲冷漠。
- 貌思恭:舉止要謙遜有禮,不可傲慢輕忽。
- 言思忠:言語應真誠可靠,不可虛僞欺瞞。
- 事思敬:做事應嚴謹負責,不可敷衍懈怠。
- 疑思問:遇到疑惑要主動求教,不可自以為是。
- 忿思難:憤怒時需考慮後果,不可沖動行事。
- 見得思義:面對利益要思考是否符合道義,不可貪圖私利。
三、延伸意義
“九思”不僅是道德準則,更強調一種全面、反複的思考方式,旨在培養君子的慎獨精神與周全思維。後世也引申為“反複推敲”,如晉代葛洪《抱樸子》中“願加九思,不遠迷復焉”。
四、應用與影響
這一概念對儒家文化影響深遠,成為個人修養和處世規範的核心内容。例如明代徐九思曾以此自律,執法公正,使“胥吏不敢舞弊”(見《九思造句》用例)。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曆史典故,可參考《論語》及相關注釋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九思》這個詞的意思是指思考的次數達到九次。九思的拆分部首是乙和目,總共有12個筆畫。這個詞來源于中國古代文化,傳統上,九是一個重要的數字,代表完整和長久。在繁體字中,九思的寫法和簡體字相同。在古代漢字寫法中,九思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下面是一個例句:“他經過九思後終于解決了這個問題。”九思常常用于表達深入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意思。與九思相近的詞可能包括深思熟慮、反複思考等。相反的,與九思相反的詞可能包括輕率、不加思索等。希望這些相關信息對你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