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九思的意思、九思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九思的解釋

《論語·季氏》:“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後泛指反複思考。 晉 葛洪 《抱樸子·論仙》:“願加九思,不遠迷復焉。”《北齊書·王晞傳》:“吾長夜九思,今便息意。” 元 董旭 《題長江偉觀圖》詩:“九思苦未得,物理諒難求。”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九思是漢語詞彙中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哲學概念,最早見于《論語·季氏》篇。孔子提出:“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這九種思考維度,是儒家思想中關于個人修養與行為規範的核心準則。

1.詞義解析

“九思”指人在不同情境下應具備的九種反思能力,涵蓋感官、言行、德行等方面,強調内外一緻的道德自覺。例如:

2.文化淵源

“九思”源自先秦儒家經典,後經漢代學者鄭玄注疏完善,成為曆代文人修身的重要參考。南宋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中進一步闡釋其“存天理、滅人欲”的實踐意義。

3.現代應用

當代研究中,“九思”被視作管理學與倫理學的融合範式。例如,“事思敬”對應職業責任感,“見得思義”關聯商業道德,相關論述可參考《儒家倫理與現代社會》(中華書局,2019)。

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九思”是中國古代儒家經典中提出的道德修養概念,源自《論語·季氏篇》,孔子曰:“君子有九思”,具體指人在九個方面的反思與自律。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核心含義與出處

“九思”出自《論語·季氏》,原文為:

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這九條分别對應觀察、傾聽、态度、舉止、言語、處事、求知、情緒、利益等不同維度的自我省察。

二、九思的具體内容

  1. 視思明:觀察事物要透徹清晰,避免被表象迷惑。
  2. 聽思聰:傾聽需準确理解,不可斷章取義。
  3. 色思溫:神态需溫和親切,不可嚴厲冷漠。
  4. 貌思恭:舉止要謙遜有禮,不可傲慢輕忽。
  5. 言思忠:言語應真誠可靠,不可虛僞欺瞞。
  6. 事思敬:做事應嚴謹負責,不可敷衍懈怠。
  7. 疑思問:遇到疑惑要主動求教,不可自以為是。
  8. 忿思難:憤怒時需考慮後果,不可沖動行事。
  9. 見得思義:面對利益要思考是否符合道義,不可貪圖私利。

三、延伸意義

“九思”不僅是道德準則,更強調一種全面、反複的思考方式,旨在培養君子的慎獨精神與周全思維。後世也引申為“反複推敲”,如晉代葛洪《抱樸子》中“願加九思,不遠迷復焉”。

四、應用與影響

這一概念對儒家文化影響深遠,成為個人修養和處世規範的核心内容。例如明代徐九思曾以此自律,執法公正,使“胥吏不敢舞弊”(見《九思造句》用例)。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曆史典故,可參考《論語》及相關注釋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哀迫白毛女被禍冰繭逼窄冊免超羣出衆俦伴出訟打假蜑雨的畢鳄魚鉗凡底撫掇高山景行赓韻彀張鬼董狐果隋含和紅藍毀謗晦韬揃撲湫隘嬌顔積簡充棟禁暴氏旌别舉柴絶唱蹶蹶欄楯烈焰六陳鋪鸾俦露鴻洛陽橋美姐蒙滅門禁炮衣辟地遣員青白傾城傾國榷課喪失神鬼莫測水成岩稅率湯炭掏摸銅魚枉抑沃若烏員娴雅蝦青瓷